何处是归程

这是一部以电影形式展出的纪录片。记录了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社会下,小人物的命运、情感及生活。

《归途列车》于2006年开拍,导演范立欣辗转多家工厂,找到了张昌华这个有着十几年打工史的家庭,并通过广州、四川两地拍摄,展现了他们三年的真实生活。

16年前,张昌华和陈素琴夫妇俩离乡背井去到广州打工。

他们不断寄回微薄的收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留在家乡四川的一双子女身上。

“让孩子读书成材,有朝一日能离开农村到城市,不再重复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对孩子全部的期盼。

但他们的所有期盼在女儿张琴的叛逆行为中被一一打破了。

《归途列车》中,导演用了大量的镜头去呈现夫妇二人的归途。知乎上很多高票回答也在集中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都赞同《归途列车》是在以小见大,用一家之生活看社会农民工之生活。

有人喜欢看苦大仇深的画面,觉得那才是真实。

比如镜头里,农民工一定要为归家而逃票,跟乘务员冲突后痛哭流涕,才叫归家不易;

比如镜头里,一定要有沧桑,一定要有烟圈里若有若现的脸,才可体会生活辛酸。

所以《归途列车》里,车厢里农民工之间的高谈论阔,很多人认为太不实际。

生活苦痛快乐交织,但都是平淡过的。起起伏伏、波涛汹涌,生活里不常见。常见的是小水花小波浪,一家的水花俯冲上来,就有一家的水花平静下去。

《归途列车》里,尤其是这样。

抢票归家,在列车上跟同乡谈天说地,大过年的,谁不想高兴回家。

女儿叛逆。张昌华夫妇愿望破灭,所做的也是不断去女儿工厂看望,请她下馆子,跟她说“你终于知道我们的苦了哈”之后,低声问询,“你再想想,回去读书轻松些。”

还会烧东西、求神灵祖宗,觉得女儿的叛逆是妖邪入体。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最后,父亲张昌华和女儿张琴大打出手的时候。

张琴不断说,“老子要你管。”

张昌华拳打脚踢,说,“你再跟我说老子,你是谁的老子”。

扭打过后,张琴从地上站起来,指着镜头讲,“你不是要看真实的我吗,这就是真实的我。”

归途这趟列车或许本来就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张昌华夫妇从广州回四川,其中艰苦万难,为的是回到家这个实体。看看父母老人、看看孩子,叮嘱他们的吃穿住行,叮嘱孩子成绩为先。

等到春节一过,立马返程回到车间,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

这是最为内敛、朴实的一种思乡与爱,是中国许多打工家庭的生活轨迹。

只是女儿不懂,所以在镜头面前口无遮拦地说:“他们还不是为钱。”

另一方面,是女儿张琴和父母对“家”的回归。

张琴能真正地理解父母苦楚,父母也能体味女儿心思。这是感情对家的一种回归,也是他们最为需要的回归。

但太难。父母与张琴之间的隔阂太深。所以影片结局以张琴去夜店当啤酒女结束。而不是一家团结和睦,皆大欢喜。

其实很久以前,关爱留守儿童的标语就出来了,物质保障、教育资源,外围的东西大家都在做。因为这相对来说容易。

真正难的,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隔阂太深,并非列车就可抵达;真正的归途,也并非某地某楼某号。

但如果不离家,哪儿来收入;离家后收入微薄,养家糊口艰难,又怎么能接孩子一同前往;想接孩子去,但各种政策条规束缚,去了未必就是好策.......

归途列车,何处是归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我仍然很年轻,十八九岁的年纪,大一新生,正是梦开始的地方。但对于我现在来说却并非如此,相反...
    取卿相之尊者阅读 2,890评论 0 0
  • 八月归乡,因为十四岁以前家住在黑龙江省讷河市下面的小镇上,每年回去住一个星期,看望以前的亲属朋友成为了我家的惯例,...
    曼生Diane阅读 2,990评论 0 0
  • 读完了渡边淳一的《何处是归程》,陷入了良久的思考。男主悠介是大学医院的外科医生,因为喜爱写小说,写的短篇小说被合集...
    唐糖酱阅读 4,239评论 0 0
  • [一] 凌晨两点,这座城市还处在沉睡当中。 可是,要去上学的人已经起床了。 我带上了我所有的行李,在爸爸的陪同下前...
    萌芽y阅读 2,593评论 0 2
  • 自卑与自傲繁荣共生 唯有孤独不增不减亦长随
    岚风的叶子阅读 2,62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