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学着给一篇文稿排版。
第一次用新软件,软件的各种功能我还不熟悉。如此正式地排版,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忙活了大半天,终于搞定。我请先生帮忙看一下,提提意见嘛!
慢腾的先生还没来得及回应,女儿积极地跑过来了。
“哦,你先来?”我笑着对女儿说。
“好!”女儿欣然答应。
她很快看完,发表评论:“整体风格很清新,但就是粉嫩了点儿,色调浅,看着没有力量,再加些深色的就好了,譬如灰呀,黑呀!”
我心里一喜,英雄所见略同呢!
“哈哈,一看就知道是个女人排的版。”我嬉笑着回应。
轮到先生了,他很快看完,说:“挺好,我感觉花红柳绿的,很好看啊!看着色调也不浅啊!”
已经回到自己房间的女儿,马上大声说:“爸爸,你和妈妈是一伙的,你们就不能听听人家的意见吗?!”语气里带着些许抗议。
我一听,苗头不对啊,怎么杠上了呢!
我赶紧说:“谢谢哈!听人劝,吃饱饭。我这就改!”
我请女儿过来帮我选个合适的颜色。我俩试来试去,终于选定了一个稍微深点儿的绿色。整篇文稿的色调均衡很多,也美观了许多。
今天早上,我和女儿提起昨晚那个小小的杠子。
我问她:“你昨天提的建议非常好,我和你感觉一样,色调粉粉的,不太好。咱俩看法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会感觉我和你爸爸是一伙的,而且觉得我没有听你的意见呢?”
女儿说:“你说‘一看就知道是女老师排的版’,我以为你在说‘女老师就该排这样的,版面很好,不用改’。”
原来,女儿感觉自己的建议没有被妈妈采纳,又加上爸爸对妈妈文稿版面的肯定,她感觉自己被孤立了,被忽视了,所以就有了“你俩是一伙儿的”。
误会一场。
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会。
我对女儿提出的建议是认可的,但她没有收到这样的信息,反而曲解了。也就是,我说的,她并没有听到。
我对女儿的认可和肯定,更多的是在我心里,我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我只是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如果换成“我和你有同感,就感觉色调有点儿粉,不太合适,多亏你帮我指出来,谢谢哈”,误解就没有了。
一致性表达就是,完整地说出心里的话。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的不恰当的简化表达,导致了女儿“被忽视”的感觉。
如果孩子一次被“忽视”,两次没被“看见”,久而久之,他就会自认为我不重要,我可有可无。那么,他的自信和价值感就会弱下去,他和父母沟通的意识就会逐渐消失。
在家庭里,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被重视。其实,在父母眼里,每个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被“看见”,因为没有被“看见”的孩子是根本无法生存下来的。就像一个小苗,没有阳光的照耀和雨露的滋润,它是活不了的。少了阳光和雨露,它便会营养不良,羸弱不堪。
但是有无数的孩子,因为在家庭里没有被及时地“看见”,没有被足够地重视和关注。他们长大之后,在亲密关系中,总是觉得不安全,或者觉得自己不足,或者对伴侣不满意。
这或许是后话,或杞人忧天。但我还是坚持认为,我们父母需要警醒和重视。在孩子小时候,在他需要鼓励和肯定的时候,请给他恰当的心理营养。
让这棵小苗茁壮成长,因为每棵小苗长大后都需要精彩绽放。
因为,我曾经也是没有被恰当“看见”和“重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