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后来想当一名医生,再后来没了想法,不知道想做什么,日复一日地上学,也不知道为什么上学,大人上班小孩上学,大概没有什么为什么。
做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家长眼里的乖孩子,你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于是我们当学生的目标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呢?再找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吧?至于人生目标,你将来要做什么,成就什么梦想,对于一个背着书包,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学生来说,没想那么多,我只按部就班完成今天的作业,应付明天的考试就好了。
你当初上学的时候是这样吗?如今你的孩子是不是依然在重复?上学是为了什么?
小罗从小到大是个好学生,成绩优秀,不善言谈,一直是学习标兵,同学们的榜样,顺利考入一所985大学,但专业不是自己想学的,当初报志愿稀里糊涂,对这个专业并不了解,不感兴趣,但又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毕业后顺利到体制内单位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很规律。
直到同学聚会,看到当初成绩远不如他的同学王瑞,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有个同学李怀是工程师,建桥铺路,为家乡建设做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反观自己,人生平平淡淡,碌碌无为,一时迷茫,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小罗错过的是当初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什么时候需要做生涯规划呢?
我最初理解的生涯规划,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处在事业迷茫期的人们做指导的,直到看了一本书《通往未来之路:培养有梦想的孩子》,才知道原来生涯教育越早越好,让孩子越早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学习不只是为了当下的成绩,还有为实现未来的梦想,当一个人有了梦想,学习就有了发自内心的驱动力,这样的指引越早越好。
“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梦想。”梦想植入心底,工作和学习才会加足马力。勤奋有目标,不单是考卷上的100分和榜上有名,而是针对日后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科学家?企业家?宇航员?或者年入百万千万?建一所学校?为老家修一条公路?......
为何是这样的梦想?实现梦想有何意义?如何实现?我具备哪些优势?你得懂得自我发现。《通往未来之路》教会孩子有自我探索的意识,让孩子学会在生活和实践中反思,发现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对我有什么影响,我需要改变什么,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我要如何做?
你有没有问过孩子这些问题?或者你自己有没有探索过这些问题?在《通往未来之路》中,提供了这样的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自我探索。
一、生涯线
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生涯线”的小练习,画一条直线代表自己的生命历程。左侧起点代表生命的开始,右侧终点代表预期寿命,在此线段上找到自己现在年龄的位置,做上标记。回忆你过去的人生经历,根据时间节点在这条线上画上自己的重要时刻:可以是“成就事件”,可以是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还可以是“高光时刻”。
一边画一边思考,看这条生涯线上,你记录的成就事件或者遇到的挫折,有哪些发现。
从成就事件中,发现你具备哪些优势做成了这些事,或者说你在面对一些困难障碍的时候,为什么会比别人做得好?而对于那些失败的事件,反思为什么失败?是因为不具备哪项特质,还是哪方面的能力欠缺,是自己的短板吗?如何做才能成功?
对以上总结经验、分析梳理之后,发现你的优势在哪里,成功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你有哪些特长和品质促使你成功,对于失败的事件,我们也不放弃,如何做会做得更好,是特性问题,是天赋不够,是能力不足?同样你还可能发现,做这些事情的背后,有多少是你的主观意愿,又有哪些事非你所愿?你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这就是我们在做生涯线练习时的收获,发现平常没有发现到的点。
为了避免主观,你还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做生涯线练习,讲述自己的生涯经历,请别人分析你的优势和特点,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最后总结分析出自己的长短板,哪些是可以继续保持的优势,继续运用到其它事情中,哪些是需要提升的能力,之后怎样补足。结合你的特性和优势,发现心底的愿望和梦想是什么,差距在哪里?进而规划接下来的学习。
小罗的同学李怀来自山区,每次往返学校需要倒好几次车,很不方便,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为所有交通不便的山区修建公路,为了这个梦想,他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投身于工程建设,同时为家乡建桥修路,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生涯线”的自我探索不是一次性的,这是终生探索的事情,因为随着人生的不同阅历,分析的角度会有不同,认知和经验也不断变化,不因一次的自我探索而对自己设限,认定哪项是永久的优势,或者哪项是永远的劣势,社会的发展有可能引起长短板转化,过去的优势可能成为今天的劣势,反之,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成败的原因有多种情况,所以自我探索是终生的事情,你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并据此不断调整。
梦想是启动人生奋斗的钥匙,自在心里扎根那一天,就有了为之努力的目标,我是谁,怎样做,我有哪些能力,如何成就梦想。这样的学子与每天为学习而学习,为成绩排名、为博老师父母一笑而奋斗书海的同学相比,动力不一样,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不一样,乃至将来走向社会,结果也不一样。
行动指向目标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指引,才有一步步的人生规划,成绩、大学、专业、工作......一步步缩短与梦想的距离,而不是像小罗一样,一切被命运安排好似的随遇而安,看似人生顺利,却觉得少了什么,直到若干年后忽然觉醒,我这一生到底要的是什么?
二、“你选择是谁?”
还有一种方法,和孩子聊天探索孩子的独特性,发现孩子想成为谁,为什么?发现背后的原因。
作为教育者,父母甚至可以在聊天中和孩子一起探索独特性。比如,和孩子聊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变成一种动物,你是什么?为什么?如果变成一种植物,你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是童话中的一个人物,你是谁呢?为什么?
当孩子说出他想成为什么的时候,就可以探索到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想成为这样的人,或者这样的动物或植物呢?他们具备什么样的特性和优势,是孩子想要的、喜欢的、或者欣赏的?
我想通过上面的方法了解儿子,和儿子有一次这样的聊天,我问他如果你想变成一种动物,你会是什么?他好像一时想不到什么,没有回答。我知道他喜欢看《三国演义》,接着问:“如果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你想成为里面的谁呢?”他斩钉截铁回答说:“诸葛亮。”我说为什么,他说:“他是谋士,有智慧,活得长。”
我问:“那你为什么不是庞统,不是司马懿?”他说:“庞统太丑了,而且死的早,司马懿是后来才出现的,诸葛亮已经在沙场征战了前半生,司马懿后半生才来打仗,一个后来的人跟之前已经有了几十年征战经验的人相比,当然是诸葛亮更厉害。”
儿子这番言论让我很惊讶,他应该看重的是能力,我接着问,“为什么是谋士,而不是曹操孙权或刘备呢?”他立马接话,“嗨!治理国家不容易,太操心了!再说征战沙场还危险,诸葛亮不上阵杀敌,一般在后方出谋划策,安全,而且活得长啊!”我不由哑然失笑,小朋友追求长寿、安全感,还无心做领导,因为统筹全局不容易,做谋士,负责出谋划策就好了。
我想到他和同学一起玩足球或者做活动,那个出谋划策的经常是他,这也体现了定位吗?他喜欢做奥数,玩乐高,下围棋,而且拿了很多这方面的成绩,但老师曾经让他做英语班长,他因为贪玩常忘记收作业,后来被罢免,他说他操不了那个心,耽误下课玩,我也是无语,跟这些有关系吗?
接着我问他,“如果是植物的话,你希望是什么植物?”他想了想笑了,说他希望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我问为什么,儿子答:“那样别人不敢采我啊,我安全,好看的花被人采走,不过早死而已。”真是太可乐了,看来小朋友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
我说,“无论是做谋士还是做有毒的植物,都希望自己有超能,你是个智慧的人呢,还说到要寿命长要安全,有自我保护意识,很赞哦。”儿子听完没说什么,他也在思考。他说,“妈妈你不是一直让我们注意安全吗?安全也要有能力保护自己才是啊,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别人,我才能保护你,我有能力,长大也有人三顾茅庐来请我。”老母亲表示瞬间被感动。
我很满意这样的对话,增加了对孩子的了解,也启发孩子问自己为什么,发现他的擅长和向往,是诸葛亮的智勇双全。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有自我意识,家长可引导他主动分析,问自己,我需要的是什么,为什么想成为这样的人。“你想成为谁?”不如这就问问孩子,问问自己吧,相信你会像我一样有意外的发现,发现孩子的特性和内在需求,这是很有价值的发现。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想成为什么人,实现什么梦想,需要不断探索自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设定梦想的航标,为成就它而努力。
如果你的孩子还在上学,请你从现在起就注重生涯教育,引导他自我探索,帮他发现自己,在心里早早地播下一颗为之奋斗的种子,守候它发芽、成长,直到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吧,愿每个人梦想都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