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带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教人要打破固有思维认识到事物的无常与流动性。天地间万事就如阴阳相交的太极八卦图,不停的转动。
我们读书很容易陷入贪多的迷局,我常看有人说自己年纪轻轻藏书过万,实现读书自由,但转头我又看见他说像饿狼一样扑向知识,这就是典型的贪多者,读得越多越迷惑可想而知。
对自己人生没有合理的认识与规划贪多贪智慧都会陷入不同的迷局走不出来。老子说过自己是愚人之心也哉,对愚的追求恰恰体现了老子对有与无,愚与智的深刻理解,真正的大智若愚。
人常常把老庄归为一类,其实老子庄子有本质区别,庄子与老子就是典型的一个智一个愚,庄子无为而向逍遥,老子无为而向无不为。
其实老子道德经更偏向于可操作的实用手册,庄子对逍遥的追求让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也是追求智慧的庄子难以逍遥的根本原因。
但世人多不知老子之道的玄妙之处,那种微不可查而无处不在的自然之理,就仿佛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能体察问题的本质与走向从而将疾病扼杀于萌芽状态,就好像扁鹊调侃自己的医术是三兄弟里面最差的,但反而名声最显赫,因为他大哥都是治未病,外人看来好像这个人从来没有生病过,所以也不存在医术。而道德经的操作者就是这个人好像什么也没做当然就是出世之人了。
但其实汉代的治国之法和张良的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就是老子思维的具体体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很多人被社会虚邪与贼风侵袭,壮大了自己的欲望而不加以打理精神真气,让自己被自己的欲望耗散而气竭。
贪嗔痴是佛家所说的执相,一个有所执念的人读书与做人都是隔着各种相的迷雾,而离道越发远也就离生机越远。
剥离自身欲望才能体悟道的奇妙,而带着欲望我们能体察道的边界,因为道是可操作的实用手册,所以不同于佛家的完全丢弃欲望。其实这都是道之修行的一部分。
最后给大家上一首佛家诗,体会修道者需要具备的无欲的明镜之境界。
菩提偈
惠能〔唐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