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未了情

益西桑珠,小唐,我

这是2010年我去阿里转岗仁波齐神山那一趟行程中,和司机益西、同行驴友小唐在回程到了羊卓雍措时的一张合影。那一趟行程很难忘,因为第一次去转了神山岗仁波齐,弥补了09年第一次去阿里时过神山而不转的遗憾。在第一天转山的后半段,体力开始不济,甚至还吸了氧--我到过西藏七次,这是唯一的一次吸氧。更要命的是膝盖开始剧烈疼痛,这对爬山尤其是下坡来说非常要命。小唐在前方不断地给我打气,才使我咬牙坚持到了第一天的休息点。

小唐来自福建,由于几次的阴差阳错,更多的由于缘分,我得以和她以及另两个驴友一起包车去阿里转神山。对于我来说,转神山,我整整迟到了两年。08年那一年去西藏,到拉萨的第一天就在东措旅社幸运地、神速地加入了一个阿里小北线的包车行程中,两男两女4个人,还和他们3个都见了面。还记得那男的来自河南,说话还一口河南腔,两个女的中一个来自福建,很开朗活跃的样子(开始她也住东措,后来搬到了八角街巷子里的一个旅社,好像是和那个河南男的住一起了。但他们两个应该也是在拉萨才认识几天。。。。。。不过,这样的事在西藏很多)另一个女的来自安徽,长得娟秀乖巧。只不过那年我的一个主要目的是雪顿节,因为是第一次,半夜就起来去哲蚌寺,还一整天跟着一个西藏家庭过了一次完整的雪顿节(上午哲蚌寺朝佛,下山路上跟几个藏族人搭讪聊天,然后跟他们一起坐公交去北郊色拉寺朝佛,然后再坐公交和他们一起去罗布林卡,吃藏面,喝酥油茶,看藏戏)。那天非常地累。后来又听那个安徽女孩说第二天有一个纳木措过夜的行程,我又加入了进去。结果在海拔4700米的纳木措睡了一夜之后,第二天起来整个人昏昏沉沉,两腿几乎站都站不住,大脑一片空白,人也情绪很低落。心想这种状态没有办法去阿里,更无法去转神山,就跟那3个驴友说自己高反严重,阿里没办法去了。于是,我的第一次转山就此泡汤了。

那年回到广州十几天后,收到去了阿里转山的福建女孩的一封信,说他们很遗憾我没有跟他们一起去,还说一起转山是500百年才能修来的缘份,希望来年能有这样的缘份。收到这封信自己的心似乎一下又飞到了西藏,但更多是自己没能与他们一起去转山的沮丧和后悔。自己当初干嘛要那么快就决定不去阿里转山了,说不定过几天高反就减弱消退了。两男两女,多好的人员构成啊,其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安徽女孩。。。。。。多可惜啊!

这就是缘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缘份!错失了那次的缘份,才有了2010年这次去转山的缘份。在西藏,能时时感受到这种缘分。也是在2010年,转完岗仁波齐神山后我们去了扎达,去看古格王朝遗址。那是我第二次到古格王朝遗址参观,09年第一次到古格王朝遗址的时候,在入口处随机指派的讲解员叫索南加姆,是一个娇小而羞涩的藏族小女孩。她的讲解规范专业,态度亲切,而且有一些危险的下深窟参观她也随我们一起攀爬着上下,让我很感动。在参观之余的闲聊中,得知她们讲解员的收入不高,好像才一千多,她说有的客人会给一些小费,才不至于收入太低。

2009年与索南加姆第一次相遇于古格王朝遗址

到了2010年再去的时候,心里希望能再次见到她。结果没有,接待我们的是另一个女孩。她告诉我索南加姆已经没再做讲解员,去了扎达县城象泉河边的古城观光服务中心去了。于是参观完遗址回到扎达入住后我马上去找那个服务中心。县城不大,很容易就找到了服务中心。有几个戴着口罩的藏族小女孩在那里忙碌着,有一个还时不时看我两眼。不过我看她们好像都不太像索南加姆。于是我说我要找索南加姆,这时那个刚才时不时看我两眼的小女孩摘下了口罩。我一看,这不就是索南加姆吗!



一年后,我和她又见面了!她说她刚才就认出了我,只是我对她好像没啥反应,以为我已经不记得她了。相比一年前,她瘦了一些。后来我给她和她的一些同事拍了不少照片,回拉萨冲洗后给她们寄了过去。说实在的,人与人本来萍水相逢,一年后还能在西藏,在阿里再见面,这种感觉是神奇而美好的。后来我们留了电话QQ什么的,才知道这一年她结了婚,工作也有了一些变化,等等。原本想2011年去西藏的时候再去阿里看她,只是后来由于时间不够没有去阿里,才没去成。但如果我下次再去阿里,我一定会再去看她。

回忆起这七次西藏之旅,在西藏认识、回到各自的城市后还一直有联系的驴友不多,前面说过的小唐是一个。她似乎跟我一样,对西藏形成了某种精神依赖,每次离开拉萨回家的时候不觉得是回家,而像是离家。今年七月份她又一次进藏,进藏前她问我我去年进藏的时候有没有跟益西有联系,即2010年我们去阿里转山时的那个司机。我说我去年没联系,倒是在2011年进藏的时候打过很多次益西的电话,没有接也没有回。

我跟小唐都对益西都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和回忆。他老家是拉萨林周县的牧民,他还跟我们说过他作为群众演员参加过电影《红河谷》的拍摄--影片中有一个赛马的情节,就是大量租用他老家当地牧民的马和牧民去拍摄的。2010年我们去阿里的时候,沿途大量在修路,都是他灵活机智,才得以不断避开封路时段,按原设的行程走完。他原本是学厨师的,西餐、藏餐都会做,好像还在玛吉阿米当过一段时间的厨师。只是由于生性好动,不喜欢老呆一个地方,才当上了专业司机。我们那年一路上都在跟益西讨论大家一起在拉萨合伙开餐厅的事情,说得还有模有样的,都觉得他的厨艺不该就这样被浪费了。当行程结束回到拉萨的当晚,我和小唐、小鱼(同行另一个驴友)还买了鸡肉啊什么的,一起去益西家打火锅吃。他的家在北京东路后面不远处的一个类似于城中村的出租房。那是我第一次去藏族人的家里,客厅摆设简单而整洁,因为益西的老婆感觉很贤惠而持家。家里藏族特色印象中并不太鲜明,但益西领我们到他们家的佛堂参观完之后,我这个印象就彻底改变了。尽管是租来的房子,但仍然要拿出单独的一间来做佛堂,里面整齐庄严地供奉着满屋的佛像唐卡,酥油灯供奉在案几上,那种氛围跟我们去寺庙参观的佛殿一样,尽管屋子不大。去年我自驾去西藏的路上,路过理塘的时候在一个在藏民家里住了一晚,他们自己住的地方很简陋很拥挤,却有一个很大很庄严很气派的佛堂,跟他们的客厅兼卧室形成鲜明对比。我才知道这种佛堂在藏民的家里是必备的。

不知道小唐今年(2015年)去西藏的时候有没有跟益西联系上,也不知道他是否现在仍然在跑旅游包车,还是听了我们建议开餐厅去了。希望有机会还能坐上他开的车周游西藏。

益西桑珠,小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