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弗兰克studio
黑色、犯罪、暴力、现实主义,是公众对曹保平的电影的普遍评价,这种评价多来自于大家对曹保平几部电影的感知,比如《追凶者也》、《烈日灼心》、《李米的猜想》。生猛的镜头,带有黑暗色彩的剧情,偶尔会穿插几个黑色幽默。这是外人眼中的曹保平。
极致、折磨演员、虐自我、有时候像个小孩、真实认真地在拍电影、每次合作都能得到成长。这些是与曹保平合作过的演员,比如邓超、周迅、段奕宏、刘烨、张译等人,眼中的曹保平。
“我觉得我的电影都是特别的热情洋溢,特别灿烂的调子。就是那个灿烂是埋在下面的,表面上是灰的。”
“剧情片就是要带有社会属性的。”
这是曹保平眼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
在看《狗十三》以前,我可能也是更赞同第一种曹保平,也就是外人眼中的曹保平。看完《狗十三》后,才发现,曹保平眼中的自己,似乎更为真实。他是了解自己的。
《狗十三》本来是2013年就拍完了的,只是因为内容过于写实,受到很大的政治审核的阻力,一直未能与公众见面。五年的时间,不算长。只要最终能上映,再漫长的等待,都是值得。
《狗十三》一开始的调子就很高,还没上映,拿到国外去参加柏林电影节,就拿到了国际评委会特别推荐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也是获得了最佳影片。很遗憾那个时候没能趁着电影节,更早地一睹芳容。上映后,也是被贴了很高的标签,比如,“最好的华语青春电影”、“回归青春最真实的模样”、“每个人都能从里面看到青春的自己”......这些包含着大概是前无古人之类的意思的评价,都与青春有关。
青春是一个极具话题感的词汇,大家都习惯把这部片子归为青春题材的电影。这有些窄了。
曹保平本人在谈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长大,一切就好像自然的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这是一部与成长有关的电影,而青春只是成长的一个片段。我们都习惯将成长中的所有难题、困惑,压缩为一个简单的词语——青春。这太绝对了,青春做不到这么宏大。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青春却只有那么几年。
成长的过程中充满着三岔路口,我们时时刻刻面临着选择,以及杀死自己的选择。
李玩是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女,学习上有些偏科,除了英语差一点,其他学科几乎都可以用优秀形容。她热爱物理,喜欢研究宇宙中的事,喜欢看《时间简史》,但是却选择报一个自己原本不喜欢的英语培训班,并且努力学习英语,考了全年级最高分,只是为了迎合老师和爸爸的期望;她本不喜欢参加大人之间推杯换盏的饭局,但为了保全爸爸的面子,她还是选择极不情愿地在酒席上向大人敬酒、吃着大人们为她点的,但她很反感的狗肉,然后懂事地说声谢谢,因为这样大人们才会开心满意。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这样的事情,以后还多着呢?”这样的事情,指的就是选择。选择成为真正的自己,还是大人满意的自己?
选择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因为不可兼得,所以选择A就意味着,你得抛弃B、C、D。
电影一开始就是李玩张开一口用牙套固定着的牙齿,然后表情有点纠结,眼睛时不时地望向天花板,眼神中透露着茫然不知所措。紧接着,她开始念出自己的一段内心独白,说着一个少女面对选择的迷茫——
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过年我买那件绿毛衣,从交了钱那一刻我就开始后悔,红色的也好看啊。但是,要是毛了红的,我肯定也会后悔,对吧?就像人在夏天很难记起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呢,又忘了夏天有多热。你看,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可是世界上是不存在平行宇宙的。
成长是单行道。没有多选,也没有重选,它是件一锤定音的事儿。所以,问题就来了。
故事的矛盾起源于一只叫爱因斯坦的狗。李玩很喜欢它。因为爸妈离异,李玩主要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爱因斯坦是李玩的好朋友,是繁重的学业压力下的陪伴。即使是吃面的时候,李玩也要自己一口,然后喂给爱因斯坦一口。李玩离不开爱因斯坦。
可偏偏在一个早晨,爷爷带爱因斯坦出去买菜,一个疏忽,就把爱因斯坦弄丢了。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大人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的一系列手段。比如,先买一双李玩喜欢的溜冰鞋,然后再讲道理,将丢狗的事情转移到体谅老人上去。如果李玩此时再执意追究丢狗的事情,那就是不体谅老人、是不孝。可大人们万万没想到,李玩偏偏不肯,一个人大半夜出去寻找爱因斯坦,挨家挨户敲门,为此还到处张贴寻狗启示。
这在大人看来有些荒唐。为了让李玩停止对爱因斯坦的寻找,大人们又开始使用成人世界惯用的方法,买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企图蒙混过关。可李玩一眼便识破了这些伎俩。为了反抗,李玩开始喝酒、去酒吧跳舞,找男同学买醉。被爸爸发现后,一顿毒打,最后丢狗事件以李玩屈服于大人而告一段落。
李玩接受了假的爱因斯坦。
成长就是一场不见血的屠杀,它杀掉你内心的渴望,然后给你一个大人的模子,告诉你,看,这就是大人,你也要长成这样。
片子中的爸爸就是这样一个模子。他深谙人情世故,会阿谀奉承,同时也懂得欺骗,会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
但是,大人们并不都是刽子手。他们有他们的心酸,也有他们的温情。
影片以叙述李玩与大人们之间面对面冲突抗争为主线,同时也穿插了很多温暖的画面。比如,全家人一起为弟弟庆生,教练手把手扶着弟弟,教他滑冰,一遍遍地摔倒、一遍遍地爬起来。还有影片最后,爸爸并没有将狗送去狗肉店,而是将狗送到动物收容中心,保护了狗,这也是成人世界的柔软。
最令我动容的是,爸爸得知李玩拿了物理大赛一等奖后,非常开心。开车载着李玩回家的路上,还忍不住唱起了歌。这与之前对李玩拳脚相向的父亲形象,形成180度的大反差。这个时候,妈妈打来电话,关心表扬了李玩一番。爸爸与妈妈互诉保重之后,挂了电话。然后,爸爸停止了唱歌,陷入了沉默,眼神含着泪光,看得出此时此刻的爸爸,百感交集,万般苦楚,无可与人说。
狭小封闭的车内,父女二人无话。
然后,李玩打开了车内音响,正在播放的刚好是是姜育恒的《再回首》。这首歌实在太抓人了。可爸爸还是忍住了,不哭。父女二人依旧无话,空气都安静了下来。最后,李玩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
这个时候,爸爸再也绷不住了。眼泪夺眶而出,哽咽着哭了起来。什么男人的脸面、父亲的尊严、冷酷无情、八面玲珑......这些原本贴在爸爸身上的标签全然不见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成年男人的心酸。
杜荀鹤有句诗,“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用在此时此刻的爸爸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谁又知道爸爸是怎么长大的?
我很喜欢爸爸这个角色,果靖霖演的也很到位。他既学到了成人世界的生存方式,同时又保留了被成人世界教化之前的那份纯真。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他表达善良的方式有些太过成人化,这在只有十三岁的李玩看来,难以理解。这也就是,爸爸与女儿之间万般冲突的根本所在。
谁才是真正的大人?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大人?
成长的路上,选择不断,险窦丛生。没有人告诉我们怎么成长,我们遭遇的,多数是举起刀来砍杀的刽子手,极少数是拿着教鞭告诉你对错的老师。
残酷如此,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毫无意外地成为了世俗的大人。影片最后,李玩再一次在街头看到了爱因斯坦,但没有相认,她说她好害怕爱因斯坦认出她来。
其实,曹保平是不会让爱因斯坦认出李玩的。爱因斯坦只认识那个尚未被成人世界教化之前的李玩,而现在的李玩,已经被屈服,或者正走在被屈服的路上。
看完整部片子,说说我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
喜欢的地方很多,比如爸爸和女儿在车里的那段,背景音乐是《再回首》,镜头切换到两人的背面,通过两人之间的间隙,我们隐约看车窗外的黑夜以及连排的路灯延伸向远方。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两人的正面,爸爸哭的很伤心。
这个场景的设计,以及镜头的切换,再加上抓人的背景音乐,煽情至极。
还有喜欢的一处,电影里面的背景音乐用的很到位。比如,表现李玩青春期的纯真、纠结,用的是摇滚乐;表现李玩与大人们抗争之后的落败,用的是聒噪、不安的背景音;还有,影片最后的歌曲是白水的《夜花》,用的也是恰到好处。
不喜欢的地方,主要在开头,曹保平用的是有点碎的一组镜头。张雪迎独白,然后中间穿插表现纠结的镜头,比如抓头发、看天花板。
也许去掉镜头的剪辑,直接用一组长镜头会更好,会更加容易把观众吸引住,然后带入到画面里去。不过这样的话,对演员的要求会更高。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