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朴秀焕
(一)
520和521这两天,看着咖啡馆里熙熙攘攘往来的情侣,还有那些三四成群来一起聊天玩桌游的人们。一个人坐在咖啡馆临近马路的窗前,弹着吉他,或许会感到形单影只。
然而我一个人享受着这种状态~
所谓的独处状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兴趣,有些人的喜好兴趣能遇见同频的人会很多,而有些人遇见的同频的人却很少。
甚至是到了“孤身一人”的状态。
就像聊到《笑傲江湖》~
每当我和身边的人聊到《笑傲江湖》,很多人聊的是:我看过电视剧,2010年以后拍的,我知道男主是霍建华演的,霍建华很帅如何如何等等。
再就是他们会聊到剧情、演技。尽管我也会去听,但他们说的这些方面却并不是我想要的,也并不是我想去聊的。
而自己想去找寻的则是最接近于原著的那个1996年版本的《笑傲江湖》。
因为我想去聊的则是这部剧中的人物刻画,剧情编写,几乎就是接近于原著。
譬如说原著中是如何描写的,而这部剧中的某个情节、某个人物细节的描写和原著基本相同。
然而我想去聊的东西,和身边的人并不在同一频道上,于是我们便各走各的,各看各的。
知音难觅,这四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是没有道理,正是因为存在的真的是稀少,但这种人的存在,偏偏就是能够懂你的独处甚至孤独。
(二)
我自己曾会因为无法融入他人的圈子和话题而感到孤独。
直到遇见和我一样,喜欢金庸先生以及古龙先生的作品的一位女孩子。
关于是怎么遇见的,这段故事描写在了我的公众号霄玄楼里其中一篇文章里——《往后余生,只做自己,莫愁前路无知己》。
简单来说就是坐在回家的高铁上,旁边坐着的女孩子,和我一样喜欢读书,所以我们便认识着了。
就像令狐冲在洛阳绿竹巷遇见了任盈盈一样。
“所以说在这个人心功利皆是浮躁的社会,似乎不是那样地欢迎有趣的灵魂。”这个女孩子曾对我说道。
就像你在朋友圈分享美食、自拍或者一些风景艺术这样的,点赞数会较多,而当你分享了自己人生的感悟,读过的书等等,点赞寥寥无几或者甚至没有。
然而这之中并无对错。
只是没有遇到同频的人罢了。
(三)
曾经在多年前,觉得发了个朋友圈或微博没有多少赞和评论,就觉得不如删了吧,反正也没人会看,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每一周都会有删朋友圈和微博动态的习惯。
那个时候总想着去在意别人的目光和看法,也是被家里的“思想教育”给灌输着“合群”的思想。
其实现在的自己,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点这样的习惯,有的时候反过来觉得自己的朋友圈文案会不会不够吸引人,会不会让人笑话或是如何。于是发完了朋友圈过了几个小时或者一两天就删掉了朋友圈。
或者说是每天都会更新朋友圈,但是又要考虑到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惹人烦或者惹人讨厌。
会与不会,这个问题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那句简单而经典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一样。
这的确是个问题。
后来我才明白,然而即使是这样,也不会因此而没人关心你。
就像前几天,有几个好朋友在我的同乡群里还问我:振宁(我本名),怎么好久没看到你的那个栏目:“焕·说”了。
“害,有一些我需要重新修改一下,所以就没更新。”那时候正因为这事儿而心情低落着,想着自己写的东西没人喜欢。
“赶紧更新,我妹妹还等着看呢,她这几天天天墨迹我说那个哥哥怎么不更新了,感觉他的故事很有意思,想听听你的故事。”
“就是,他们不懂那说明他们跟咱们不在一个高度上,你就专心写你的,别人不看,我们看,我们还想帮你出本书呢。哈哈哈哈哈哈。”
直到现在我已明白,其实生活中甚至说人生中,懂你并不是一定会表现出来让你看到的样子,比如说点赞评论互动。这些虽然算是一部分,但是真正的懂,是在心里,还有一些体现在具体行动上的某种“意外惊喜”。
就像我爱你三个字,并不一定是非要说出口才算作是这样。
所以总会有人懂你,无论是各种方式,无论是言语加行动表明我是爱着你,或者是那些人会偷偷地爱着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