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家庭教育过程中,我觉得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学会正确的教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人的情绪很神奇,在心理学上专门有一个独立的分支在研究情绪,心理学研究知情意行,知就是我们的认知,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事情。比如我们认为孩子打翻牛奶这件事情是很糟糕的。事情是什么?孩子打翻的牛奶。结果是什么?我们认为很糟糕,我们要发脾气。所以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ABC理论。A就是事情:孩子倒了牛奶;C就是结果,我们很生气,把孩子训了一顿;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中间的B,B是信念,即我们认为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浪费了粮食,破坏了劳动成果。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B换一换,也许孩子根本不知道这盒牛奶有多重所以才洒。那这个时候你的C也就是结果,是不是就会改变了?
美国有位特别著名的媒体界大亨,他说他小时候有过这么一个经历,他从冰箱里面拿牛奶。美国的牛奶都是大桶装的,结果他没拿好,一桶奶全洒地上了。然后他就特别害怕,他妈妈从厨房走出来说:“哇塞,这是牛奶的海洋,你现在可以在牛奶的海洋里游泳了。”孩子很惊讶,他确认妈妈没有生气以后就开始在地上打滚,各种爬各种玩,结果把全身都搞得黏糊糊的,玩了大概十分钟以后。妈妈说:“来吧,我们现在开始收拾残局。”她让孩子去把自己的衣服打扫干净,把自己打扫干净,把地上的牛奶打扫干净。但是孩子太小还不会,问妈妈该怎么办。他妈妈说:“咱们一起想办法吧,你可以用什么来清理自己?”孩子说洗澡,好,你去洗澡;可以用什么来清理这些衣服呢?孩子说可以放到洗衣机里去洗,怎么使用洗衣机呢?妈妈教你。可以怎么样清洗地上的牛奶呢?用抹布,用拖布,还可以用纸巾,我们一起来弄。所以这个孩子就在妈妈的带领下,一个一个的去学习解决问题。都清理完以后,妈妈又把他带到了后院,拿了一个牛奶那么大的桶,在里面装了一桶水,跟他说:“来,你掂一掂,要用多大劲才能拎起它,并且保证它不倒”。这个孩子把牛奶拎起来说:“妈妈,我要用这么大劲才能不倒。”妈妈说:“那么你记住,下次你从冰箱里拿牛奶出来的时候就要用这么大的劲。”
大家会发现,当我们的B有变化,并且带着孩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时候,这个C就会发生不一样的结果。你不用总是对这个事件去生气、去愤怒、去发脾气。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先学会去调整我们那个B。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是需要一直不断学习的过程,即使像我学了这么多年心理学,该生气我还是会生气。
我们当妈妈都是第一次,我们也不用做100分的妈妈。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其实做60分的妈妈就好,是刚刚好的妈妈,不用去追求完美。你会发现追求完美的过程是很辛苦的过程,当你追求完美的时候你也希望孩子完美,你就会很焦虑。所以我们放松一点,60分就可以了。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发现他们提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家长当下就可以解决的,你也需要思考怎么跟他说话,你也需要去承接他的情绪。比如,我跟我女儿之间关于情绪管理的事情,我从她3岁到10岁做了7年。我女儿是属于敏感,反应强度大,脾气也大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玩积木或者玩东西,她做不好之后会发脾气,她会把玩具推倒,然后跟你一直哭。然后,哪怕就是仅仅一点点的尝试,她都不愿意再去做。类似这种现象,伴随我跟我女儿一直从3岁到现在10岁,我才慢慢地感受到她可以去承受这些问题,并且还会开玩笑了,还会自嘲了。有一次她拉二胡,拉着拉着就拉不好了,她马上就要发脾气了,她自己能感觉得到。然后她突然叫了一声,然后笑着说“我缓解一下情绪”,她是找到了一些方法去面对情绪这件事了,这个功课是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做的。
别着急说我一定要做一个完美妈妈,自始至终地保持温和,真的做不到,所以咱们如果发脾气了,就承认错误,然后一起去面对。我儿子就属于那种只要我跟他说sorry,他一定会哭的孩子。因为他会觉得我委屈他了,但是他会先跟我道歉,我再跟他道歉,我告诉他,我们刚才都没控制住情绪,其实大家都有这种过程。我想跟妈妈们说,不苛求自己,因为我们挺辛苦的,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要学会跟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