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好事,是善事,是易事,也是难事。一个人如果一直读好书,好读书,那心里应该是敞亮的、宁静的。古人曾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培根也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诗人黄庭坚更是语出惊人:“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之前读书,或为打发时间,或为释疑解惑,功利性、消遣性为主,散漫无章法。今年在成长学院听了闫学老师的读书报告、余映潮老师的积累报告,和同伴交流,对于读书这件事,别有一番体悟。
首先专业精进需要我们读书。
“阅读提供反思和提炼的能量”,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宽泛性、深刻性、示范性。这是一份输出量很大的职业,要想做好,一定得善思。但只思考,不读书;只输出,不输入,事倍功半。用闫老师的话来说,就是“高原期势必找上你”。 “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 一个教师成长的最关键、最根本的要素就是通过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闫老师31岁就是特级教师,余老师一课多上,大量输出。两位大师大家成长史的第一要素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其次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课堂实践的磨炼史;持续反思的研究史。就是在这四个维度所构成的框架中,余老师和闫老师站立起来。
再次人生丰美需要我们读书。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人虽渺小,人生虽短,但是人能学以修身,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正如蔡永康所说:“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读书不但能把你推向高处,更能在低处托起你。外面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读书观人,亦观己。正确的认知,才会有豁达的心胸,无论何处何地,何情何境,不难为别人,亦放过自己。
阅读,要“克期”。“一本书,三天读不完,那么三个月也读不完”,这是薛校长的名言。一本书拿到手里,要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到了这个期限就一定要读完。只要确认这本书是值得读的,有利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或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避免上述情况就可以实行克期阅读,给自己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限,要求自己在这个时限内读完,还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奖惩机制。
阅读,要有“叶脉”。台湾学者唐诺曾说:“下本书在哪里?下本书就藏在此时此刻你正阅读的这本书里。” 学问是互相关联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见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这种“叶脉似的阅读”,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基本的阅读方式,如果长期践行,必将受益匪浅。
阅读,要有坡度。我爱买书,各种各样的书,读时常常先易后难。但真正让我受益的却是那些艰涩难啃的书。《孩子的宇宙》很薄,我正反读了两三遍才算读出感觉;《中国哲学史》至今没读完;朱光潜老师的《美学讲稿》、《无言之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叶圣陶、夏丐尊先生的《文心》;认知心理学《自卑与超越》、《他人力量》、《思考,快与慢》、《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还有《听王荣生先生讲评课》、薛法根先生《文本分类教学》、《教育目的》、《核心素养的中国实践》、《教学勇气》、《教育中的对话艺术》等专业书籍,正是这些书真正打开我的视野,改变我的认知和思维。
林语堂先生甚至说:“须知世上绝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的程度不合,见识未到。”读有坡度的书要做笔记,就是余映潮老师所说的积累。余老师把积累做到了极致,起初我做笔记,只是缘由记性差,随手涂画。但到需要引经据典时却常常忘记记在何处,浪费了大量时间。有序、细致的读书笔记很必要。
阅读,要读无用之书。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除了读经典,读专业,读有坡度有难度的书之外,我也常常读很多幼稚的书,而且沉醉其中不可自拔。其中最爱绘本:《奇妙的旅行》《100层巴士》《猜猜我有多爱你》《错了?》《大卫上学去》《蚂蚁吃西瓜》《我的情绪小怪兽》《敌人》《别烦我》《花婆婆》…….太多太多,本来是买给孩子看的,我却流连忘返,沉醉不知归路。这些书可以帮我换个角度看世界,擦拭我心灵的尘埃,我喜欢。
阅读,不能拒绝碎片化。这个时代的节奏太快太快,在现实面前,我们只有适应,而非抱怨。朋友圈,公众号,这样积攒点点星火,也足可形成照亮未来的智慧之光。
罗素在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正是这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真义和源泉,激励着我多读一点,再读一点。读书,是和高人对话,是最惬意的串门,不用预约,不用担心自己的节奏暂时无法匹配,只要愿意,什么时候来,坐多久,全凭我们说了算。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模样。为了不让自己面目可憎,略显优雅可亲,那就继续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