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母亲节”的元素随处可见。小区的联络群里也通知傍晚有“关爱母亲”系列公益活动。
这个节日,自从忽然出现在生活中,我从来都没当回事儿过。要不怎么说,喜欢刨根问底的人都不会幸福呢。我偏偏知道它的来历,也知道为什么它会在中国社会忽然流行起来的社会时代背景。
[(互联网流量需要+商业需求+仰望西方文化)-(中国相应元素缺失)]x跟风系数={冒出来的许多洋节}
我并不是对母亲这个角色有什么抵触情绪,相反,我觉得中国的母亲,普遍比许多发达国家的母亲更加辛苦,付出更多,更值得被纪念。
我只是有点反感,为啥要借了别人的由头,来对自己的母亲在这一天表现出特别。跟这个节日有关的那位美国母亲,在有生之年呼吁她的国家设立母亲节,没有达成心愿,她的女儿再接再励,才最终如愿。美国人有了自己的母亲节:五月的第二个周日。
可是,这和中国人对母亲该如何,有什么关联呢?我为什么要把这一天,看得与众不同呢?
国内也曾有过人大代表,提案设立中国自己的“母亲节”,好像是建议定在阴历九月十五。可惜,看起来热衷于过母亲节的人们,并没有多大的响应,最终不了了之。
仔细想想,好像中国人并不愿意花时间去给家庭成员设立个节日。比如:丈夫节、妻子节、母亲节、父亲节之类的。唯一有个传统的节日和某个角色有关,那个角色还是个悲剧:织女。
其实我们缺乏属于自己的“浪漫”。这可能是因为几千年的传统与急剧进化的现代文化之间,出现了真空。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母亲,她们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比如岳母、孟母、陶母等。岳飞是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孟子是儒家领袖,陶侃也是著名的军事将领,还有个人人皆知的曾孙:陶渊明。
当然不止这些,各个时代伟大的母亲们数量多得不胜枚举。这些母亲们虽然受到世人尊敬,成为了天下母亲们学习的榜样,却从来没有人,包括过去以“孝悌”为伦理的封建皇帝家,都没有提出过,要为母亲们设立一个节日。为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人觉得问题出在“孝道”本身。封建社会中,母亲的地位仅次于父亲,在家庭中说话、命令后辈,几乎不太会有人敢于反驳。正是因为地位高,所以才不用特意去纪念吧,个人理解。
现代的母亲们,没有了古时候的地位,又为孩子如此操心,衣食住行,健康与学习,种种,还要受到被孩子嫌弃,被孩子反抗的待遇,真的是不容易。按说,是要有个节日才对得起她们。只是可惜,这个机会被外来文化趁着中国文化人儿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抢占了先机。
这导致了我这种迂腐的人,既鄙视泊来的母亲节,又没有本土的母亲节,可以为母亲做一做秀。
但我却并没有遗憾的感觉。
对待父母,取决于行动。取决于日常的每一天,每一个细节。而不是特定日期的一句话,一顿饭,一朵莫名其妙的、母亲从来没见过,也不知道啥意思,闻了还可能过敏的花。
昨天我去给父母做了一顿饭。筒子骨山药汤、清蒸鲈鱼、卷心菜炒豆腐泡。没牙的老父亲可以啃啃炖得烂乎乎的肉块,吃点鱼肉;喜欢啃骨头的母亲,大骨头数量管够。
只是地板没来得及帮她拖。下次吧。
今天,我没有发什么消息祝贺母亲“节日快乐”什么的,如果要快乐,还是每一天都有,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