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现在工作的怎么样?我会说,不好。但是,如果是我爸妈这样问我,我会说,还行。因为,我不希望他们替我担心,我可以熬过低谷走向远大前程。
眼下的现实是,我的作为记者的职业,令我完全失去了自豪感,仅剩下,我对它能开出多少工资的期望。然而,糟糕的是,客观条件(新闻口线)的限制,我难以靠自身的口线资源明显提高稿分,所以,我内心里产生了对这份工作的双重失望。
或许,我的主观努力程度还不够。但不得不说,同样跑口线,同部门其他人的新闻素材就更好收集些,也更容易见报,因为它们多数涉及即时的民生动态。所以,同样付出努力,她人的稿分及收入就会比我更高。同时,造成的结果是,我因稿分相对较低,可能会被约谈,并承认自己“不够努力”。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
参加这份工作之初,我是抱着“写好新闻”的态度的,这也是我的根本诉求。至于工资,我没有看的很重。后来,尽管产生了很多可以认真写作的机会,但这些机会毕竟是少数。当过了发“平均奖”时期,我的口线弱势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了,我成了部门稿分和收入最低的人。这令我非常郁闷和伤心。
其实,工作上遇到困难和瓶颈,克服和战胜它才是第一要做的。但体验了这份工作八个多月后我发现,这个“宣传记者”真不受待见,尤其是来带经济部以后。
一方面,报纸和我们平常写的较多的东西没什么读者,也就对他们难有影响力。这其实很可怕,因为这决定着,我们的职业在社会上没什么地位,少有人在乎,有你没你都一样。另一方面,我们部门这些记者所“服务”的市直单位的联系人们,也多数对我们不感冒,即使我们屡次约访,亲自上门,人家也只是客气,“不需要宣传,更别花钱做广告”是他们的常态。
所以,我最近总是不由自主地向身边人抱怨,后悔做这份工作,不如早前考公务员了。其实我真的没想到,“考公务员”这个自己十年来都不想碰的事,如今竟然成了自己“跳槽的希望”。可悲!
我现在28岁,儿子两个月。其实,我应该树立信念“作儿子的榜样”,以此来鞭策自己努力工作。但或许现在,爸爸还不够优秀以成为他的榜样。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经过深思熟虑和努力,变得更好。
2018年4月3日
于南昌-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