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谷山,别称响谷崖,在城南二十一里,现柯城区石室乡响春底村的村口。响谷山与烂柯山隔乌溪江相望,崖壁峭立,碧水环绕,风景殊胜。半山腰上有石穴,遇风吹动则嘘嘘作响,因此得名响谷山。
我是新近才从县志中找到响谷山的名字,并把名字和这座山对应起来。即便不知道它的名字,也难掩我对于响谷山的依恋。我的小姑姑住在山南的响春底,而我家在山背面的缸窑。在我年幼时,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在响春底住上一段时间。缸窑是个小山村,有山而少水。响春底则在乌溪江畔,多了戏水、摸鱼的乐趣。在枯水季节,江面上水落石出,人们可以踩着河滩上的石头,涉江去对面的石室街买菜卖菜。而当雨季来临时,江水暴涨,波涛汹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胆大的孩子,会从上游放一个橡皮轮胎,乘着波浪横渡而去,往往赢得岸边人们的惊叹,也让我看得眼热。生活在江边的人们,水性自然是极好的,还会布置一些简易的设施进行渔猎。他们在河水落差的位置修筑一道竹制的水坝,人可以从上面走过,当水从上往下流过竹制栅栏,就把鱼儿留下来了。每天清晨邻居五叔(六叔?)都能有收获,也会送给邻里尝个鲜。
在他们日未出而作的时候,我常常还在睡梦中。直到对岸化工学院传来第八套广播体操的声音,我才坐在四方桌前开始吃早饭。农家的早饭,一般都是大钢精锅捞饭配点小菜。小菜都是田地里产的,花生米、笋干、咸菜、冬菜等。姑妈做的笋干豆是一绝,笋干的咸鲜、黄豆的软糯,配上浓稠的白米粥,常常让我多吃上一碗。姑父是个手艺人,会造船修船,会嫁接果树,也会帮我做皮弹弓。院子里各种的橘子以及葡萄,田里的西瓜、玉米、甘蔗,一直吸引着我和我的那些兄弟姐妹们。乡村生活一如稼轩《清平乐·村居》描绘的景象,虽然清苦,却常常有各种的欢乐。
也有几次,去姑妈家走的是响谷山的山路,沿着林间小道,两侧是一树树的椪柑,间或有灌溉条件好的低地,都被勤劳的农人改成梯田种上水稻。个把小时的行脚,渴了可以就近找个泉眼,吹开水面,埋头饱吸一气。或者跳上墈头,摘两个果子解解馋。响谷山上也有村民放养的山羊,行走在峭壁上,你看它闲庭信步,它让你胆颤心惊。登上响谷山的高处,向南俯瞰,响春底尽收眼底,姑妈家升起的炊烟遥遥在望。再远处,是黄坛口的大坝,和大坝里边更高大的山冈了。
白天,高大厚重的响谷山,投影下一地清凉。夜晚,山风呼啸,耳边是响谷山的声音,入眼是深邃浓厚的夜色。后来,姑妈老去了,长眠在响谷山上。这山风依旧呼呼作响,却平添了几分温暖,似乎还在唤那调皮的孩子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