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艺“剪”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抓手。获嘉县史庄镇西曹庄村非遗剪艺坊的生动实践证明,深挖非遗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非遗传承,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剪纸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技艺,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审美。西曹庄村以非遗剪艺坊为平台,两年培养学员80余名,不仅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焕生机,更通过剪纸作品讲述乡村故事、弘扬乡土文化。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既留住了文化根脉,又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增强了文化自信。当前,不少乡村面临文化空心化问题,而非遗项目以其独特的亲和力与参与性,能够迅速凝聚村民共识,成为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有效切入点。  

产业赋能,拓宽村民增收“新路径”

非遗保护不能止于“博物馆式”保存,更要融入现代生活、创造经济价值。西曹庄村剪艺坊通过“培训+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将剪纸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这种“指尖经济”模式投入小、门槛低、绿色环保,特别适合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参与,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据统计,我国73%的非遗项目分布在乡村,若能因地制宜开发非遗工坊、研学体验等业态,既能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又能形成“一村一品”的差异化优势,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创新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需在创新中突破。一方面,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宽传播渠道,如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剪纸技艺,吸引年轻受众;另一方面,可结合乡村旅游开发非遗研学路线,让游客体验从剪纸创作到装裱的全过程,延长产业链条。此外,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通过设立非遗传承人补贴、举办技能大赛、对接电商平台等措施,构建“传承—创新—市场”的良性循环机制。  

从西曹庄村的实践看,非遗不仅是“过去时”的记忆,更是“现在时”的资源、“将来时”的潜力。放眼全国,无数个这样的乡村正通过盘活非遗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产业带动、人才支撑的振兴之路。未来,需进一步挖掘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古老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为共同富裕增添更多文化底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