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十六行,独具匠心的明代手工艺人
1957年发生了一件振奋考古界的大事,这一年北京昌平定陵出土了2780件文物。而其中三件凤冠之一的孝靖皇后凤冠,令人叹为观止。凤冠用材奢华高贵,制作精细,例如凤冠镶嵌的一百颗红宝石和五千颗天然珍珠完全依照天然形状略作雕琢,金制的九龙九凤和点翠工艺,让凤冠高贵与质朴相得益彰,这是目前堪称世界上最奢华的皇冠,价值连城,也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
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出自谁人之手,那些拥有高超手艺之人,早已淹没于时间与历史之中,在明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匠。
工匠内部有着很明确的分工,有诸如木匠、石匠、铁匠、铜匠、银匠、小炉匠、油漆匠等等近三十种分类。大到帝王宫殿园林,小到一把折扇一把木梳,都由百色工匠所制,这些手工制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工匠们有着自己的行业标准,也有定期祭祀崇拜的祖师爷。
1431年,明宣德六年。福建小城长乐县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一支有两百多艘船只两万多船员的庞大船队驻扎在此,等待着和风日丽一天下海,扬帆远航。这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郑和下西洋。
当时郑和66艘的航海船中有一艘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据《明史》记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这艘巨轮出自明朝规模最大专门建造战船的官办造船工场——南京龙江船厂,永乐年间,龙江船厂担当建造大型宝船的任务。
郑和下西洋并非武力性的侵征,他所携带物品中,最受欢迎的当属丝绸与瓷器,当时中国的丝稠、瓷器早就名扬海外。
明代五大手工行业为造纸、纺织、瓷器、造船和冶铁。
瓷器自古就有,明代,瓷器工艺有了更加成熟的技艺和发展,皇家所用瓷器为官窑“御窑厂”出品,民间瓷器用品则是民窑所制。江西景德镇因为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瓷业中心。明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斗彩鸡缸杯,色彩明丽,绘画率真可爱,在当时已是千金难求。2014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被以近三亿港元的高价被藏家拍得。在欧洲最富盛名的三大中国瓷器,青花、龙泉青瓷和德化白瓷都是在明朝时期得其英文名称。
当我们看到手工艺品被世人如此珍爱宝藏之际,却也不能忽视明代早已被埋没了姓名的能工巨匠,他们付出的血泪何曾巨大,景德镇就有“祭窑”习俗,即以活人祭窑。当时也的确有一些匠人因为窑器烧造不成功,而纵身投窑。
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因为龙缸器形硕大,很难烧造成功,烧造许久,始终不成功。种种压力之下,童宾纵身跳入了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第二天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
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人,他被匠人们尊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民间也童宾为“风火神”、“窑神”。这是关于瓷器行业祖师爷童宾烧造龙缸的传说。
虽然无从考证真假,但单从这个传说故事,窑工的辛苦可见一斑,而辛苦的又岂止是窑工。
如果单纯把工匠归为工人,那就太过于笼统。手工匠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美学理解。
就拿举世闻名的明代家具来说,透露出来的简洁、厚重、精美、雅致的艺术风格,无一不反映出工匠所倡导的格调与意趣,简练与空灵中则透露出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明代的手工业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匠人们强调言传身教,非常注重传承。如果有人想学一门手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师,所谓“学艺必从师”是古训。拜师学艺时年龄大多十二三岁,经亲友介绍引荐给师傅,交了“敬神钱”,等于经过行业祖师爷的批准,就开始了辛苦的学艺生涯,学艺过程辛苦异常,不仅是遵守行规,不畏酷暑严寒,在生活中也战战兢兢,百受考验,徒弟和师傅在一张桌吃饭,即使师父不说,徒弟也深知,自己的筷子是决然不能伸进有荤腥的菜。学艺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满三年,如果有人学艺少一天未满三年,那么这个人将终生不能进入这一行业。在江南一些地方,在满三年之后还不能出师自立门户,还要再帮师父打工三年——学三年,帮三年。六年之后,才算是满师,才可以执业。
正是有如此严格看似苛刻的行业规则,才成就了一些艺术大师,才有了精美的工艺品。一些工匠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声名鹊起。
被时人称为“杨倭漆”的北京民间漆工杨埙,是著名的制造漆器匠帅。他继承父业专攻金漆,学习日本“倭漆”技术,结合原有的制作经验技巧,制作的漆器堪称一绝,他制作的山水人物飞扬灵动,漆器颜色也是用的时间越久越鲜艳。
永乐年间的“御用监”是皇室专门制作用品的皇家工厂,“御用监”设立宫廷漆器作坊名为果园厂,其中聚集着一批能工巧匠。据史料记载,当时轮班到京服役的油漆匠每次多达5000余人,他们分工细作,制作的漆器中雕漆制品最为上乘。负责果园厂的匠人张德刚,他父亲则是元代雕漆名匠张成。
官宦人家、文人雅士也参与设计和制作艺术品,更让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内涵。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进士顾名世后裔精于刺绣,绣品精美典雅,技法独到,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因此称之为“顾绣”,“顾绣”享有“画绣”的美誉。顾绣"“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栩栩如生。
“顾绣”所用的手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手法。明代朝廷织造局设置在苏州,明代文渊阁大学士王鏊夸赞苏绣“精细雅洁”,而苏绣的八字技艺特色也完全符合这四个字的精髓,苏绣八字技艺是: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丝理圆转自如)、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无外乎苏绣被成为“古今中华第一绣”。
明代的私人收藏的盛行,在富裕的江南地带,涌现了一大批鉴藏家。如沈周、文征明、王世贞、董其昌等等,出于保存藏品的需要,收藏家们对书法绘画的装裱十分讲究,像王世贞就经常高价聘请装裱师。装裱技术到了明代,由于苏州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与艺术活动的昌盛,让书画装潢技艺更加的蓬勃发展,出现专门的著作,如周嘉胄著有《装裱志》。
书画装裱工艺嘉靖、万历间达到全盛。裱工人才济济,名手辈出。苏州装裱具有选料精良、配色文雅、装制熨贴、整旧得法、形式多样、裱工精妙的特色。历代苏裱妙手,有一套修复古旧书画的特殊技艺,一幅书画,即使支离破碎,折皱残缺,一经装裱,竟然起死回生,完美如初。
除此之外,还有玉器。玩玉者,对明代的“子冈玉”不能不知。陆子冈是明末最为著名的琢玉巨匠,他制作的玉器当时就为达官贵人所追求,十分名贵,当时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在故宫博物院里,至今珍藏有陆子冈的青玉婴戏纹壶、青玉山水人物纹方盒等玉雕作品。
陆子冈不但以雕刻的玉器闻名,他还精于书画,造诣不亚于士大夫之下;因为善于镶嵌工艺被称为“周嵌”的周柱,以金银、宝石、象牙等雕成山水人物、楼台树木,甚至花卉翎毛,镶嵌在檀木器漆之上,珍贵无比;南京濮仲谦是明末著名竹刻艺人,但凡竹器,只要是经过他的手,便称为精美的艺术品,价值不菲。
全国各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手工艺品,张翰在《松窗梦语》中写道“今使有陇西之丹砂羽毛,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楩梓竹箭,燕、齐之鱼盐毡裘,梁、兖之漆丝纻”。
明代手工匠人所做出的贡献早已超越在实用价值之上,他们用心良苦,倾心制作的器物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因此也有人说手工艺品是手工的艺术,也是无言的诗歌。
诚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材料珍贵、门类丰富、名扬四海的手工艺品是我国文化史上重要的角色之一,而手工艺人投入的情感透过艺术品也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难怪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认为,匠工用心的良苦,所制之器的艺术价值,怎么能仅仅是工匠所能做到的?“盖技也而近乎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