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去电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这是一场让人泪中含笑的电影。
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曾经身为印度国家摔跤冠军的父亲,渴望通过儿子实现赢得世界金牌的梦想。四个女儿的降生,让他一度陷入苦恼,直到大女儿吉塔和二女儿巴比塔与男生打架,他发现了孩子们的天赋,不想就此浪费,更不想让女儿小小年纪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于是,他和妻子约定了一年的时间,开始对两个孩子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进行魔鬼式的摔跤训练。最终,两个女儿赢得了一个有一个冠军,也成为榜样激励了越来越多的女性。
电影中,吉塔和巴比塔逃避训练,偷偷参加婚礼,被当场抓到。新娘含泪对他们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原话大概是这样:我挺羡慕你们的,最起码你们的父亲让你们学习一种技能,我十四岁就嫁人了,就要过上做饭煮菜的生活。
你所拥有的生活也许正是别人所艳羡的,即使父母给予你的或者强加你的,都不是你所想要的,那也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他们希望你有一种本事,不必庇护他们,只要保护自己的本事,如果哪天他们再也无法庇护你,你也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对于父母的强势,起初,我们可能不解、甚至反抗,最后,我们都能理解,并且感谢。因为最后你发现,你在父母外力的敦促下,变得越来越好了。
生活不是喜欢和讨厌的选择,而是适应和改变的集合,可能你不喜欢的东西最后成为你值得骄傲的资本。吉塔和巴比塔对于摔跤开始是服从,后来抵抗,接着是适应和改变,最后是喜欢和成就。你会发现,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不断培养的。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你不能抗拒外在质疑的宿命,就像马哈维亚辛格最初教女儿摔跤时受到嘲笑一样;你会有天生的惰性,就像两个孩子为了逃避训练,偷偷调整马哈维亚辛格的闹钟一样。尽管吉塔和巴比塔最初不喜欢摔跤,还是在父亲不断培养的过程中,体会到比赛成功的喜悦,逐渐喜欢了摔跤,直到摔跤成为他们一生追求的事业。
还有一段情节让我动容: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接受与父亲截然不同的培训,留起了长发,涂起了指甲,像一个女孩一样的生活。她质疑父亲的训练方式,并用行动打败了父亲。可是她新的技巧运用到世界赛场上,惨遭失败。吉塔陷入迷茫。在妹妹的劝导下,吉塔意识到父亲训练的针对性和正确性,她拨通电话,什么也没说,留下了泪,父亲也是,隔阂就此化解。父亲一点儿一点儿的分析吉塔每个竞争对手的摔跤技巧,给予最适合吉塔的指导和训练,最终让她在国际比赛中夺冠。
在父母哪里,无论你多么大,你都是孩子,就在你松下倔强的嘴的那刻起,隔阂就不解自解了。之前因为买房的事,我在家人面前狠狠地批评了爸爸,他愣是什么都没说。其实,买房这件事,最初是我先错了,爸爸又不懂,也不好意思伤我自尊,而是默默忍受着他闺女的劈头盖脸的说道。我意识到以后,给他打电话说对不起,他说自己都没放在心上,我还是在心里骂了自己一顿。所以,在父母面前,不要只是固执己见,有错就认,有话就说,不要让误解存在太久。知女莫若父,你应该相信,父亲知道你的优势和劣势,会毫无保留的教授你。
在这部影片中,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马哈维亚辛格一家生活贫困,还一直坚持着为国争光的梦想。可以看到,格局大小与穷富无关,只要你心怀大格局,抛开外界质疑,发挥自身所长,坚持不懈的训练,就一定会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