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心学总要,大学时候读过但完全没有读进去,以后也忘记得精光。当年读到王阳明在竹林静坐七天,试图格出竹子的理来,几乎是当个笑话来看的。一方面是自己当时识见浅薄,另一方面也受到主流哲学对王阳明歪曲和批判的影响,主流的唯物主义论者往往先把王阳明归入主观唯心主义,然后一通批判。
王阳明(1472年10到1529年一月),活动的主要时间是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早期。同时期的西方,正是文艺复习运动,物理学家伽利略已经开始通过科学实验来认识世界,哲学家已经开始现代科学的发轫。物理学与化学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翻译成“格致学”,也就是格物致知的意思。朱熹的格物致知确实有科学研究客观世界规律的意思。
西方在过去400年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革命,确实是远远强过中国。震慑于近代科学的重大成就,年轻时代的我很容易就拜服在科学的方法论面前,认为西方的“格致”,比我们的“格致”要高明得多,甚至认为朱王的哲学革新是失败的,而这种哲学层面的失败,是后世实用层面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王阳明理解的格物致知,和科学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王阳明的格物,是以良知去格正事物,而致知,是致良知。不是研究事物去获得知识,而是在遇事遇物上听从良知的指引为善去恶,这样的实践能让良知显明。换言之,他研究的是我们今天称为意识的人的本体。
心理学(psychology)从西方传入中国时,日本翻译者从心学取了一个心字,从理学取了一个理字,翻译为心理学,意思也就是研究心灵的道理的学问。Psychology在英文的词根,是研究灵魂,意识的学问。这个翻译是信达雅,准确得很。那么王阳明是不是心理学家呢?可以说是,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所谓“科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家,而更像是古典意义上的“哲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学家。
科学的方法论,在研究物质世界的规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样的方法论,不一定在研究意识和心灵上,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如果能行的话,几百年下来,早该有重大突破了。但到现在,科学家们对于意识,灵魂,心理等等仍然知之甚少。而尤其不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提升人的心灵。
王阳明开创的心学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