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评讲周末小卷,全班只有一个人全对。我笑问全班:“我是不是应该只留欧阳一个听课呢?”全班一听,立即安静得没有一丁点声音,我知道,有的孩子可能担心我批评他们。我又问,你们觉得,是应该满分的留下听课,还是应该不是满分的听课呢?全班孩子笑了,我也笑了。
是呀,应该谁留下听课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有时,老师会在考完试,或学生做完作业后,发发脾气,怎么老教不会呀,干脆别听课了。有的将学生批头盖脸骂一顿的,学生战战兢兢地将课听课;有将考得差的学生站在后面一排,直到本课结束的;如果有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讲,还有的会将个别学生请到教室外面的。当然,这些都仅是个别现象,见到更多的还是很理智的。
当遇到这样情况时,做为老师,还是有必要提醒自己,让自己分清,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还是解决的学生做得不好的问题。学生做得不好,因素太多,包括当时的状态。我自己往往能够做的,就是帮助思路不清的理清思路,方法不会的,再讲方法,尽我所能帮助学生。但我们还是会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
上一周,我们的期末综测一,有一位孩子哭了。她哭的原因是,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是为什么还是考得不好呢?她的眼泪深深地刺激了我。成绩有时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理想的分数,这是我们所有成人都知道的事实。可这样的事实,我们又该如何去告诉学生呢?如何让学生明白努力如何由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呢?
孩子六年级了,我尝试让学生去理解,不同的学生个体,需要的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学知识,一两遍就完全掌握,而且几乎不错,但有的学生,却需要5遍同类型的题,还有一些,还需要10遍,甚至更多。每个人,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学习的脉动,找到不同学科学习的自己的脉动。
那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明确的告诉孩子,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值得掌握呢?
晚上接儿子回家,我问他,针对分数,应该留下谁听课?孩子说,谁愿意听谁听,因为听课是自己的事。儿子高三,他真的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