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妈上个月确诊了高血压并开始服用降压药。几天后,她出现了咳嗽。王大妈以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太在意,自己服用了一些止咳糖浆,可是咳嗽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越来越剧烈了,一直持续不断。王大妈慌了神,来到了医院,可各项检查都没发现任何问题。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比如,阿托品能很好地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但同时也会扩大瞳孔,产生让患者视物不清的副作用。
我们常说的“副作用”其实就是不良反应的一种,除此之外,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成瘾性等在内,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分为非药品因素和药品因素两类,前者包括使用者的年龄、性别、遗传等;后者包括药品相互作用、赋形剂影响等。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病理状态的病人身上表现不尽相同。
那么,说明书上的药品不良反应越多越详细,药物就越危险吗?
恰恰相反,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我们对一个药物了解地越充分越透彻,对它的安全性才更有把握,在应用它的时候就能更安心、更放心。
说明书上罗列的那些不良反应,来源于药品上市前的动物试验和健康受试者的各期临床试验以及药品上市后从成千上万的患者使用过程中不断收集到的不良反应。
医院及药品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药品的不良反应,并向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国家不良反应中心经过各部门和各专家的汇总、评价,不断地将采集到的不良反应补充完善到药品说明书中。这样医生在用药时就能知道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在使用药物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和严重的药物就会被要求退市。
所以说,越是研究得透彻的药物,说明书就越详细,安全性也越高。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就能在心里作出预判,发生不良反应后也能及时处理。
与之相对的,那些标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物,反而需要多留心,这样的药物可能研究得还并不那么深入,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
药品说明书就像一个大的鱼塘,不良反应就像里面的小鱼。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就像在鱼塘里捞鱼,并不是每个人都捞得到,也不能预测谁捞到几条鱼,捞到的是大鱼还是小鱼。因此,在服用一个从未使用过的药物之前,请认真听医生和药师的嘱咐,认真查看药品说明书,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如果发生了不良反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或药师确认和治疗。
- end -
作者简介:
暨南大学药学硕士
主管药师
执业药师 执业中药师
三级医院临床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