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里,吴国是一个在魏、蜀两国之间的斗争中略为次要的存在,相较于贯穿一百二十回的曹刘之争,以吴国为背景的二十余回的章目可以说是笔墨不重。即使如此,在作者罗贯中的笔下,周瑜这个人物却还是相当的立体,“三气周瑜”的典故常令后人津津乐道。
我们先来看看周瑜此人究竟有何才华。先说周瑜既能身居吴国都督,自是本就善于用兵,颇具将领风范。孙策死之前曾对孙权说道:
“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
这是个很高的评价,孙权也因此仰仗周瑜。周瑜在江东向来一诺千金,其威望比之孙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文曹操来犯,身为谋士的张昭、鲁肃皆主降,周瑜却看不惯曹操的做范,决意攻曹,在江东百官面前道出曹操作战“三忌”,说服孙权,当场让他赐剑于周瑜,封其为大都督:
“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受了剑的周瑜立刻走马上任,与诸葛亮联手,打下赤壁一战,在维护了东吴的安危的同时救蜀国于水火之中,其出色的领导能力可见一斑。
然而,周瑜这个角色之所以复杂,就因为作者对其的描写并不到此为止,优秀的将领在乱世中可以说是量产,但周瑜有所不同,他一直有令人诟病的性格特点——心胸狭隘。“诸葛三气周公瑾”早就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先看第一气:
“又一探马飞报来说:‘……二处城池,全不费力,皆属刘玄德矣。’
周瑜曰:‘诸葛亮怎得兵符?’
程普曰:‘他拿住陈矫,兵符自然尽属之矣。’周瑜大叫一声,金疮迸裂。”
此处对话发生在周瑜以身试险,成功降伏曹仁等曹军,准备一举夺得南郡、襄阳,可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前脚周瑜才击败曹军,后头诸葛亮就暗中入城,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夺得二城。这对于常年征战取胜的大都督来说实在是一件受辱之事,这才令他旧伤复发。
要说第一气气的是周瑜的战略头脑,那第二气就气的是他身为吴国大都督的尊严: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
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
周瑜原欲利用孙权之妹孙尚香使一出“美人计”,却不料吴国太爱女心切,遭到强烈反对。本以为这一计就此打住,却不曾想刘备赴吴后收到吴国太的喜爱,她转念就将女儿嫁与刘备。周瑜听到消息,不禁大喜,想要借此机会将刘备留在东吴,并借机除掉他。但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的计策,事先派赵云随行,并设计让刘备与夫人在周瑜意识到之前登上了回蜀国的船只。周瑜可以说是陷入了自己布置的圈套,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怒火攻心之下,直接倒在船上,让读者在嗤笑之余,感受到其盛怒之下的无奈。
前两气让周瑜恨透了诸葛亮,其身体也因心中积郁过度每况愈下。俗话说“事不过三”,放到诸葛亮与周瑜的恩怨上也同样适用,来看看最后一气:
“只见一人打着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馀里,皆言要捉周瑜。’
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
这最后一气发生在周瑜率军夺回刘备从东吴手中抢夺的西川,周瑜却因太过心急与自负中了诸葛亮设下的埋伏,羞愧与过往两次的屈辱令他心头火起,终是坠于马下,一病不起,道出“既生瑜何生亮”后,长辞于世了。
这三气的节点与情境都不甚相同,作者罗贯中却用相似甚至重复的语句刻画了周瑜受气后的反应。尚不知是否是作者刻意如此,在我看来,这三段文字的描写单独来看并无可圈可点之处,但若同时列出,会给读者一种讽刺之感,极其类似于现代的“冷幽默”——虽然这样说不太恰当,但三气周瑜的桥段常给人以嗤笑之感——笑的是周瑜的心胸狭隘,是其自作自受。当然,正史中的周瑜仍是一位气宇轩昂的将军,作者刻意着重描写其缺点的意图并不在此,其主要是为了用周瑜的表现烘托出诸葛亮的才华横溢,突出与汉室正统为敌之人的悲惨下场,这一封建思想,也是贯穿全文的。
周瑜虽在《三国》中以反面形象著称,其才华与对东吴的贡献亦不可忽略。周瑜这一人物在《三国》众多人中脱颖而出,通过“三气周瑜”这一经典成为罗贯中笔下立体的人物之一,既是如此,我认为罗贯中对三气周瑜的描写是成功的,至于其他的感情色彩,那就是智者见智,在此不便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