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能算总结吧,就是自己的一点见解。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是Facebook的产品设计总监总结的八个经验教训,第一遍读的不太仔细,所以今天又读了一遍,然后自己也写个总结。
首先,天才其实是不懈努力的结果。之前在某位大神的文章中也看到过类似的句话,其实这句话咋一看好像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我们却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当我们看到一个牛B的作品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基本上是,哇,大神诶,做的东西真好,然后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个人很有设计天赋,我们往往忽略了作品背后设计师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忽略了他无数次的修改和调整,才输出了这套牛B的作品。进步是一点点积累的,不要走捷径,欲速则不达。文中还有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你尝试过了所有的可能性,你就会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
第二点,提高自己的眼光。我的理解是,首先要懂得欣赏一个作品的美丑,好的地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可以如何改进,当然,这两个问题同样适用于自己的作品,在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要不断地问自己哪些方面可以做的更好。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挑剔的人,从他们哪里得到一些反馈意见。
第三点,影响力。这个时代最看中的是什么,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影响力。影响力可以为你带来金钱和权力。我又想起了这句话,什么是人脉,并不是多少人认识你,而是多少人认可你,或者说你有多大的影响力。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的老爷子,六十多岁了,他身边的朋友说,你在这个行业也有些影响力,为这个行业搭建个平台吧。于是他很快创办了这个公司,然后刚刚又成立了一个基金,一切都有条不紊。所以你看,有影响力的人要做什么事,是自带一呼百应属性的,(不过,背后肯定也是有很多困难跟艰辛的)当然了,这个技能需要慢慢修炼。
第四点,如果不了解背后的用途,就不要妄加评论这个设计。我以前是一个不太擅长夸赞别人的人(现在也不太会),我看别人做的东西,先看到的一般就是别人做的不好的地方,俗称“爱挑刺”,总是自以为是的评判这个功能该不该有,按钮放在这个地方不好看啊之类的。这样不好,在没搞清楚这个设计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的时候,先不要妄加评论。
文中举了一个复杂界面的例子,一般我们看到很复杂的界面可能会想界面功能太密集了,为什么不隐藏掉一些复杂内容呢,但是如果你知道这个公司最大的需求就是高效,他们需要用这个高密度复杂界面快速优化工作流程,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滚动屏幕,你可能就可以理解这个设计了。
然后,我又想到两个好玩的例子,也是最近看的。第一个就是一袋泡面的量,有没有觉得平时吃泡面的时候一袋有点不够吃,两袋又吃不完,还有可能吃到恶心。这个量的控制就是为了让你吃完一袋之后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你才会继续买第二袋。另外一个例子跟这口味相反,看完就知道了,哈哈。就是你有没有发现高中或大学时候的男厕所设计的总是若隐若现,这么做就是为了让男生上厕所的时候往前站一点,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嘛,哈哈。所以,设计也是有套路的。
第五点,不想让设计只是提供服务,你就要发现和定义问题,并知道为什么。(由于我目前看的书还太少,理解能力也有限,不知道用自己的话咋说,所以就用的原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别让设计只是成为服务和支持部门,而应该加入到公司的战略中去,不过这一点感觉挺难的,毕竟我们不是在像锤子这样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多数公司的设计师话语权还是很有限的。但是我们需要往这方面去努力。
第六点,沟通能力。作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简单易懂,清晰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并可以说服同事、老板或者客户,这是一项必备技能。这没什么好说的。
第七点,大神也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候。就像作者说的,他在写这篇文章时候,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写出值得大家读的内容。我作为一个刚入行的小设计也经常质疑自己的作品,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称职,甚至偶尔怀疑我是不是适合做设计师。但是作者说,他认识的很多知名的设计师都有类似的想法,所以我们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专长,和上周的你比,进步了,就是值得庆祝的。
最后一点,好的设计是简单明了的。通俗点说,设计最后都是为用户解决问题的,而且用户并不了解我们的设计背景,并没有跟我们一起参与讨论,但是他们可以评价我们的设计,这种又客观又主观的评价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产品的好坏。所以,就要好好想想,我们的设计是不是真的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最后,说说努力这件事,我之前很不理解那些把学习当兴趣的神人们,但是最近看一些文章跟一本书(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让我懂了一个道理,努力这件事不应该是被推崇的美德,对我们自己来说,它是天经地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