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吴伯凡老师"从熟知到真知"的课感触良多。回想自己在得到学堂里学了两年多,不可谓不努力不认真,有无数次的拍案叫绝和醍醐灌顶,无数次的捶胸顿足和相见恨晚,自己觉得获得了很多真知灼见和工具方法,但总觉得似乎并没有深入进去并切实改变自己的言行,一句话,大部分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状态。
学了吴老师的“熟知与真知”,才恍然大悟,原来获得的许多东东顶多是熟知而已,尤其是他人灌输的现成熟知,所以就像石头丢进了水里,当时泛起浪花涟漪,过后风平浪静,似乎啥也没发生。
每每看见大咖们的专栏文章写得丝丝入扣、至情至理,非常羡慕也很想自己能做出有真知的文章,但思虑万千却下笔无言,亦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所谓熟知就是从他人处拿来现成的存量认知,而真知是自己亲身思考践行获得的增量认知。前者是由外而内的输入,后者是由内而外的输出,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认知。
多少次我们认为已经熟悉了某个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仅仅了解其表面,任何的知识点背后都深藏着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外延。真知都是从一点带入,不断深入发掘和扩展,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脉络和认知烙印。
从脑科学上来看,就是外界信息刺激输入到局部神经元(熟知),再不断扩展到其它相关神经元,相关链接不断加粗强化,慢慢形成知识体系,并在以后的信息刺激中能适时调出相关联知识点,从而形成更大更深的知识网络。
这种不断迭代强化的过程才是认知逐渐深入并产生真知的土壤。我之前大部分的学习主要是吸收了一些熟知,刺激了局部神经元,由于没有深入下去,这些知识点没有形成更大更深的网络,也就没能产生太多真知灼见,所以自己总觉得似乎知道,但难以深入和形成自己的真知。
如何破局呢?大道至简,目前花在输入上的精力和时间比例过多,因为这更简单更容易,能带来迅速的愉悦和成就感,缓解焦虑却自欺欺人:看,我又学了这么多知识,看了这么多书!究其原因是人性贪婪和懒惰使然。绝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这种通过不断输入知识获得的伪思考感又何尝不害人呢?
认识到了根因,那就坚决改变自己的陋习。首先,跳出舒适区,做一个合理的精力分配计划,在目前阶段,每周至少拿出两天精力花在输出上,减少黑瞎子掰棒子的知识输入。
其次,增加反思和复盘的投入,每周根据当前认知状态和程度制定下周的学习计划和内容,做到前后连贯,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形成。
最后,还是要少做事,做要事,提高做事成功率,从而降低焦虑程度,摆脱对知识输入带来愉悦感的依赖。
每天进步一点点,体现在日常的言行都能比过去有改进,能在别人的熟知基础上有思考,在点滴之中有突破,汇聚成海就是一个不断前进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