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浪漫的说法:人类直立行走就是为了能仰望星空。
这多半不是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根据考古学家研究,无论是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仍保持着一颗耗能巨大、占比失调的大脑,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思考和推演。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因如此,我们的祖先超越无数比自己高大强壮的种族,成为地球的主宰。
纵观人类的发展,从玛雅人开始,人类就学会凝视远方,探索未知与神秘。老庄、孔孟、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继承了玛雅人的衣钵,向时空的另一头眺望,奏响人类狂想曲。
这样对未知变化的渴求和热忱,绝不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虚妄无征,它已裂变成人类上下求索的主动力。正是这股动力,促成了大航海运动、工业革命,让一个个的未知刷新成了已知——这是全人类的自我实现。
人类从未止步,他们的想象与思考创造出了更强大的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然而这些技术的阴影已逐渐笼罩了人类,它的暗面甚至让人类把黄昏的夕阳当作黎明的曙光。
提及这个问题时,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不无悲凉地说:“这极有可能是个陷阱,当我们能用VR(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一切时,我们宅在家里就能‘上穷碧落下黄泉’,干嘛要争着上宇宙呢?”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六十年来,人类对航天发动机的改进几乎为零,核聚变工程的五十年定律(更像是魔咒)也始终未被打破;而以减少人类体力脑力劳动、满足人性之“惰”为目的的技术却突飞猛进。
面对未来,人们黯却了危机意识,自诩智慧强大。终有一天,人类会退化成不敢走夜路的孩子,自欺欺人地瑟缩于已知的微光下,止步不前。
有人说岁月静好,有人喊活在当下。然而死水微澜又有何可喜?朱砂痣终有一天会变成蚊子血。变化是永恒的,发展才是宇宙的基调。让技术代替人类思考,生活在技术的安乐窝里,无异于以血肉之躯承受时代巨轮的碾压,最终活在一个扁平的奇点里——尤瓦尔·赫拉里的《未来简史》中的“无用阶级”真的将要产生了吗?
任正非和他的华为集团在中国高科技通讯事业风雨飘摇之际站了出来,为全人类奏响了一支狂想曲。
令人恐惧彷徨的是未知,而非强大。而任正非却说:“唯有惶者能生存,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不断成长。”这难道不正是一个种族、一个文明得以延续的真谛吗?
朋友,时常放下你的手机吧,放下对技术的依赖。去思索,去奏狂想曲。你看,前方是人类群星在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