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不看这种纯写情感类的书了,今日却在一家咖啡店一口气读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因为一拿起此书,就被开头的那段如梦似幻的描写给吸引住了。
书的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对于其女儿钱媛和其先生钱钟书从患病到离世的那些大量的暗喻描写,真是令人深深折服。
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往前看去,是一层深似一层的昏暗。
书中其他的章节大都是对于他们一家三口日常生活及遭遇的一些特别事件的描写。很多的事件无不反映出杨绛和钱钟书作为一介文人一心为了他们热爱的祖国和人民如何坚持在艰苦的条件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且淡泊名利的人生价值观。
书中描写,有一次江青邀请他们搬去钓鱼台居住,结果他们因为目前的住处靠文学所的一家图书资料室很近,查阅资料很是方便,便拒绝了,还是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
还有钱钟书不止一次拒绝担任一些国家职务,不愿意去参加一些会议和应酬,哪怕是国宴,宁愿安安静静的待在家中,做他的学问。
这背后不是“傻”或“清高”,却是透露着一种通达的智慧,一种对自己的最深刻的认知。一如杨绛书中所写的一般: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除了这般的淡泊明志,还有在一件件的大大小小的事中慢慢渗透出来的那种“我们仨”在一起的幸福快乐,即使是在病中,也不忘互相调侃,以期能带给对方一些快乐。这是何等的一种互相依恋、互相温暖的深情。如文中所说的: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而当他们仨有时需分离之时,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他们称之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只要有人出门,回家必然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平时家居琐琐碎碎,如今也都成了“石子”。
我甚至猜想在钱钟书和女儿钱嫒离她而去的这十九年的时间里,这些“石子”作为很重要的存在,陪她度过了这些寂寞的岁月。
看完这本书后,令我深深思考的有两点:
一、我们一直在精进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时间是潜心一志去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关键是自己能知道哪些事是自己能做的,哪此事自己不能做。)
二、在社交如此频繁的当今社会,我们又会真正花多少时间和心思在自己家人的身上,相知相守相伴的走完一生。
杨绛先生的这本书,令我对自己的人生观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