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多次酒泉,但这次和以往大不相同,不是带领团队的地接导游,也不是学生技能大赛的辅导老师,而是化身为一个兴高采烈、两眼放光的小迷妹,迷的是谁呢?我跟同事戏称曰“一个男神”,同事说“你不是说我是你的男神么?你究竟有几个男神呢?”言罢,还故作哀怨地不看我,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是的,一个男神,一个语文教学领域的男神。早在上学时就听郭老师多次提及,并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省内乃至于国内最好的语文教师之一”。既然郭老师推崇备至,那这位霍老师的专业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更不必说什么重庆、东北的语文专家还组团来访,所以费了好一番功夫,终于得以成行。
初见霍老师是在宾馆大厅,虽是初识,但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也许是在郭老师转发的简书上看到的,也许是其他什么地方。在酒店二楼用了个简单的晚餐之后,约好了第二天的时间,大师兄霍老师就带着小师弟黄老师离开了。补充一下,席间得知,这两位老师都是我们师院的校友,因此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游学,而是一群师院人在河西的聚首。
次日一早,我们按约定的时间到了酒泉中学校门口,霍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了。西北的冬天,天亮的比较晚,而且由于前几天连续降雪的缘故,着实有些冷,所以我们并未在校门口巍峨的牌楼下多做停留,而是跟着霍老师疾步向校园里走去。霍老师脚步轻快,边走边向我们介绍说,左右两边都是古建筑,下午会安排我们去参观。尽管之前看到研修活动安排表上写着“参观学校古建筑”,但是我并未在意,以为就是一个文庙大成殿之类的建筑,不曾想居然是一个建筑群,于是肃然起敬。一个能够留住众多古建筑的地方,一定是一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方。
走到翔宇楼的时候,天光微亮,但其实第一节课已经开始了。我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轻轻地上楼,应邀去霍老师的“陇原名师工作室”小坐一下。工作室大门正上方悬一横匾,上书“酒泉语文公社”,嗯,公社,很有年代感的一个名词。还未踏足,就可以想见主人以文会友的豪情,两侧的对联印证了这一点。进到室内,满目皆是书、满眼皆是字,桌上、案上、地上,无需一言,来访者眼前自然呈现出一个醉心于语言文字研究的学者的日常。
稍坐片刻后,就到了听课时间,我们按照安排先去了一楼,主讲人是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授的课程是李煜的《虞美人》。尽管这首词我没有上过,但是在听这位老师讲授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都说学习诗词先从诵读,但是怎么读呢?我一般都是在网上找名家诵读视频或音频,或者自己范读,让学生当堂读的时间很少。王随军老师就做的很好,虽然是位男老师,但是态度温和,极有耐心,引导学生自己读。其实询问学生怎么读的过程也是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显然,同学们课前预习得都很充分,字音把握也很准确,师生一起完成了断句,标明了重音,也找出了韵脚,如“了、少、风、中、在、改、愁、流”等。举手发言的几位同学也很给力,除了注意到了诵读提示上提到的这些要点外,他们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真正读出了词的味来。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要求学生自主批注,有些同学居然做的很好。当然,学生基础有别,但是我也检讨了一下自己,作为老师,我又何尝相信学生可以做到呢?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学生基础差,什么都不懂,但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不可以尝试一下相信学生?不试试看又怎么知道他不行呢?
第二节课是霍老师的《游褒禅山记》。作为一位名师,霍老师的课除了没有看到板书以外,应该说是满足了我所有的期待,讲的人酣畅淋漓,听的人意犹未尽。在此引用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关于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扎实,即有意义;充实,即有效率;丰实,即有生成性;平实,即常态性,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而非专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准备的公开课;真实,我在听的时候觉得内容稍多,暗暗想着如果是我,如果是我们的学生绝对是吸收不了的。果然,下午评课时霍老师自己也说到了这一点,看来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大师也不例外。
这篇课文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这个单元均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虽名《游褒禅山记》,但实际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霍老师并不单纯地讲授本课内容,而是将语文课程资源的“以熟带生”运用到了极致,这里的熟有学生小学、初中学过的课文,如《登飞来峰》《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也有本单元的《兰亭集序》《赤壁赋》,既唤醒了旧知识,又带动了新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群文阅读。最妙的是插入了一则学生日记,记录的是校园里再平凡不过的琐事,课间操结束后学生往教学楼走。日记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思维缜密。一楼如何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越往上人越少,由此想到求学,“你学得越多,境界越高,周围抢路的人越少,你的空间越广阔”。让我吃惊的是这则日记写于1998年3月23日,那是一个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于是我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位老师拿出保存多年的学生日记,一个字、一个字地往电脑上敲着,嘴里还念叨着“万物皆备于我也”,脸上挂着老父亲般慈爱的笑……
第三位授课人用评课老师的话来说是“见过大世面的”,果不其然,亲切有礼,举止从容,给听者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赵国兴老师先是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说“北平”而说“故都”?以此为思路,引导学生继续从题目入手,找出“故都秋”的特点:清、净、悲凉。隐约记得自己讲到这里的时候提到了“故乡”,个人认为“故”字暗含了一种眷恋之情,如“故园”“故国”等。也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有机会再做探讨。因为自己上过,所以代入感就很强,听课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想起自己当时讲授这篇课文时是怎样做的,赵老师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比如虽然从教多年,但是依然激情不减,笑容满面,认真倾听,指令清晰,循循善诱,整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令人叹服!面对这样的老师,学生又怎么好意思走神呢?
最后一节课是马少军老师的《归园田居》。刚上课,马老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后就开始板书,洋洋洒洒一黑板,换成我是绝对不敢的。这首诗我们都知道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所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园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兴奋得意的心情。马老师演出了陶渊明的得意,“你看,这是我们家房子,这是我们家菜地……”,同学们笑了,听课的我们也笑了。我好像看见了诗人手指一动,五言诗配九张图,发朋友圈期待点赞的场景。青山、绿水、炊烟、草屋、庭院、榆柳、桃李、飞鸟、游鱼、鸡鸣、狗吠……还有空气中阵阵飘来的牛粪味儿。
马老师引用了《菜根谭》中“抱朴守拙”来重新解读本诗中的“守拙归园田”,并告诉学生“这个注释不太好,我不满意,应该是……,写在课本上”。适时,我想到了苏州的拙政园,二人的“拙”都有些不得已吧!马老师一句“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一下子就拉近了听者与诗人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再引用郦道元《水经注》中剪去鸡翅膀“不令得飞”的例子来解释何以“鸡鸣桑树颠”,一句“那时候满天都是‘飞鸡’”让大家又乐了。整堂课都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最后,又抛出问题“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你怎么看待这两种态度?”学生的“输出”也很精彩,居然提到了宋玉,这应该就是课堂上的生成。
中午,在霍老师和黄老师的相陪下,我们在酒中学生食堂吃了一顿高规格的”学生餐“。我想,这只祭了我们五脏庙的鸡应该没有被剪了翅膀,有可能酒中校园的那棵梨树之颠就是它日常嬉戏和锻炼的地方,否则怎么解释它的肉质如此紧实呢?
下午我们在金牌导游王永贤老师的带领下,先参观了校史馆和他负责的心灵小屋,而后就开启了酒中古建筑群半日游。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美学原则,文昌阁居中而立,阁下孔老夫子稳占C位,关帝庙、药王殿等四大殿分列两边,基本对称,层次清晰。王导从文昌阁的前世讲到今生,尤其细述了一位书生带领弟子拆下旧的文昌阁,在此处异地重建的故事。托郭老师的福,我们有幸上得二楼远眺一番,记得上一次登楼还是在镇江。这里虽然没有北固楼的高和险,但能够登高已是极为难得。略感遗憾的是,阁内装修选用了现代的桑拿板,如果能修旧如旧就好了。王导从学校历史到古建筑屋顶的形制,无不如数家珍,他向我们身体力行地展示了什么叫做“不会做导游的语文老师不是好的心理咨询师”。我们看到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也看到了抱厦、斗拱、椽檩,透过满树的松塔,似乎也看到了酒中学子漫步其间、研读校本教材之中国古典建筑的身影,真真让人羡慕。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得不结束了校园参观,前往教研室,聆听几位老师说课及其他老师评课。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否则公开课的观摩就是不完整的。我们听到了任课教师的理念,也听到了任课教师的遗憾,听到了评课教师的“圆滑”,也听到了评课教师的坦率,当然,收获更多。虽然说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但这样的评课确实让人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想起了曾经听朱武兰老师评课时的感受,也是这样。我和一位学妹也发了言,尽管我的理解不全面,甚至不一定严谨,但那是我切身的体验。
不知不觉天已黑了,评课还在进行中,霍老师不得不加快了进度。因为他还准备向我们师生讲讲“酒泉故事”呢!于是乎,在嘉峪关何老师一个小孩叫他“爷爷”、一个小孩叫他“叔叔”的趣谈中,我们结束了酒泉中学的学习。结束之际赫然发现,霍老师工作室的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教师,也许有些女老师由于课程安排未能相见吧!我们也不得而知。我只知道自己本来是冲着男神来的,谁知霍老师安排了一个男团来接待我们,致敬霍老师!致敬郭老师!致敬酒泉中学语文教学男团的成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