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网购出现之后,全国的购物狂们找到了释放的绝佳途径。
说个马云爸爸之外的数据,顺丰快递的老总王卫从财富排行(中国)第80位到达第4位,只用了4年。
网购降低了商品成本,同时也放大的购物欲望。在一片买买买的狂躁里,还有多少人注意到财务状况?
似乎大部分的情况是,男人只知道赚更多的钱,女人则负责把钱花掉。有部分女孩子,甚至将愿意花多少钱跟有多爱划等号。
从此书的角度看,这都是缺少常识的表现。
▶01
购物的第一个常识是心理学上的:只买真正需要的东西。
对于自己购物是否理性,可以学习一下松下英子的断舍离。打开自己的衣柜,看看有多少是买了很久,又使用频率不高的衣服。看看这样的衣服有多少。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东西便宜,所以多买点也不亏。但是,东西到手后,价值就变成了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使用,你的成本就白费了。
那是不是买贵的东西才好呢?也不是。简七在书里提到,真正的上流社会都是定制合适的、符合自己的产品,而不是名牌。购买名牌,大多是虚荣心的需要,而不是自身真正的需要。
她打了个比方,一个lv的包包,和一个价格差不多的顶级床垫,这两个东西放到一起,很多人会更倾向于买那个包包。
包满足的是虚荣心,而床垫占据人生的三分之一,才是真正需要的。
购物狂的心理是什么?用拉康的观点来解释,即满足“原始空洞”的一种方式。人一出生就与母体天堂分离,一个人开始面对人间种种危机,这在心理上会造成一个空洞。人一辈子的各种喜好,各种瘾头,其实都是在寻找一物,来填补这个空洞。问题在于,这个洞永远无法填满,因为任何替代物都不是那个遗失的东西……
人们重复的一遍又一遍购买,总是期待着这一次购买后,空洞得以填补,注定会一次又一次失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真正需要的”就是“客观上,现实中需要的”,而不是“心理上需要的”。
▶02
购物的第二个常识是财富常识:要购买资产而非负债。
这里的关键在于区分资产和负债。
我认识一个大妈,她有一套门面被拆迁,补了100多万。这位大妈想用钱继续购买门面和房产,而她的儿子希望买车。后来大妈没有同意,继续买了房产。
房产和车,是资产还是负债?会计上会把它们都算作资产,但财富常识不这么看。
核心是,你购买的东西未来是带来现金流入还是现金流出。带来现金流入的是资产,造成现金流出的就是负债。所以这里的房产是资产,车子是负债。大妈的选择更符合理财原则。
简七提出来,要像投资一样去消费。
这基本是一个意思,比如一个培训课程,可以让工资水平提高,就是很好的消费。在一些事业单位,某些证书跟工资是挂钩的。
资产购买的越多,被动收入的比重会逐渐增加。
▶03
第三个常识是:学会利用一切资源来消费。
什么意思呢?比如买房的时候,能一次性付款也不付。借钱,选最长的还款期限。
这一条是真正需要了解一些生活常识的。
比如信用卡。有些人只有在没有钱的时候才用信用卡,其实恰恰相反,有钱也应该使用信用卡。
推荐的一个操作:将日常生活所需资金存入货币型基金而不是银行,日常开销但凡能刷卡的地方就刷信用卡,包括支付宝的花呗。让资金在基金中赚50天的利息。
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信用卡的积分,用于兑换奖品。
只要留心,就知道很多消费是不需要花钱的。简七举例说,一次跟“卡神”出门,完成了从贵宾厅,免费餐,星巴克等一系列过程,没有花一分钱。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有一套哲学:只有能够使用某项资源,就没有必要去占有它。他极擅长利用现有资源运作出更多资源,最夸张的一次,是看他什么也不用,空手套出几万资金来。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投资时间去学习一下这部分的常识,我认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