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上图中每条水平线是平行的吗?答案:是的。
记得曾经上的一门组织行为学的课上,老师特地给我们放了这个看不见的大猩猩的视频,第一次看时,只记着老师的要求,去找到穿白色衣服的队员传球次数。结果看完,老师就问:“你们看到大猩猩了吗?”我心里一惊,这是什么东西?难道我刚刚看的是假视频吗?后来老师第二次放,我才看到了大猩猩,当时觉得很受打击,以为自己的注意力出问题了。
这不是注意力出现问题,而是因为人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当你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就很容易忽略其他预期之外的东西。而对于这种视而不见的现象,我们自己作为当事人很难愿意承认,谁会觉得自己没看到的东西是出现过自己眼前的呢。只有当别人再现当时的情境时,才有可能恍然大悟。
除了注意力错觉,作者还提及了其他5个错觉。就像我们很难相信眼见不为实,我们可能也很难接受我们会产生这么多错觉。两位作者克里斯托弗•查布利斯和丹尼尔•西蒙斯都是心理学专家,书里的内容和大多数心理学书籍的通俗读物差不多,会结合很多实际发生的事件和心理学对照试验来进行阐述。看这些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
(1)注意错觉
“看到”不等于“看见”。事物出现在了我们眼前但是并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脑海,而是被忽视了,所以之后压根不记得自己看到过。人们在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时就会这样,比如你打游戏入迷了,连室友什么时候站在你旁边都不知道。
人们对于预料之外的事物也经常是看不见的。比如飞行员在着陆时很难看到跑道上已经停靠的其他飞机,按道理来说,那么大一个机身,飞行员完全可以在准备着陆时发现它并请求其他跑道,但是他们就是没有看到,结果直接撞上了已经停靠的飞机。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预定好的跑道怎么可能会停其他飞机,就算停靠了也可以依赖地面指挥中心进行调度,所以完全不需要由他们自己去判断。
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开车打电话是真的很危险。
(2)记忆错觉
记忆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可靠。如果你经常和同学回忆过去的事情,也许就能感觉得出你的记忆和他们的记忆存在一些出入。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人的记忆点都不一样,我们会自己把所有记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段通顺的故事,而在串联起来的过程就会受到自己意志的影响,甚至可能把他人的信息当成自己的经历储存在记忆里,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记忆是服务于自己的。另一方面,记忆可能会随着你每次回忆时的信念、情感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年后和十年后对同一事情的回忆往往会有不同。
而且人们对于陌生事物或者预料之外的事物很容易出现记忆盲点。比如你第一次看到某个人,你就瞥了一眼,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他的脸了。而隔几天第二次见到这个人,你却发现他好像跟第一次见的样子一点也不像了,我就经常有这种感觉。同时这种记忆盲点会导致我们也很难发现陌生事物的微小变化。比如第一天给你送外卖的小哥,到第二天其实换了另一个小哥来送,但你很有可能觉得他就是第一天的小哥。
(3)自信错觉
自信错觉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就算是再自卑的人在某个方面也可能产生过度自信。其实也可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自卑,只要有追求更好的欲望,但也会有或多或少的过度自信,迷恋自己的能力,因为人很难对自己客观。
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那些自信的人能力肯定也越强。比如,你去看某个不常见的病时,如果你的医生非常自信地说你得的是某病只要服几天药就好,你肯定会相信他并觉得这个医生可靠。而如果另一个医生听完你的症状还要去翻书,几经斟酌后才确定你的病,你会觉得这个医生可能是个庸医。但实际上,显得没什么自信的医生表现更谨慎,出于对自己水平有清醒的认知才会寻求更多信息来进行判定。自信和能力并不能同等挂钩,往往能力低的人反而更自信,而能力强的的人会更谦卑。
还有一种现象,我们往往会本能去怀疑自己单独做出的决策,但却对群体做出的决策抱有极大自信。作者在书中提到,其实很多单独做出的决策会比集体决策好,集体决策更大可能是采用那些表现自信的人所提出的建议,而这些人的能力有可能比你还低。在群体里面,人们很容易被群体氛围带偏而无法做到自我清醒。
(4)知识错觉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不是一回事儿。现在让你画一辆自行车,你可能很快地就能画个轮廓出来,但再问你自行车的链条呢,链条怎么和和脚踏板连接呢,脚踏板如何带动轮子发力呢,刹车是怎么与车轮连接呢?你可能就要再仔细想想了。我们熟悉的是骑自行车,是怎么去使用它,但对它的工作原理我们知之甚少。
我们经常认为知识尽在掌握,但是实际上关注的都是对于我们来说比较好理解的零碎信息。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而且信息并非越多越好,信息越多我们就容易陷入一种资讯幻觉,觉得自己什么都明白了,而实际上了解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就连很多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都会陷入这种只是错觉,更遑论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如果我们可以对自己获得的知识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从而进行判断和校正,也许可以避免陷入知识错觉。当然有时候知识错觉可以让我们更加无畏地去做一些事情,甚至创造奇迹。
(5)因果错觉
人们有时会把巧和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时,人们倾向于推测一件事情导致另一件事情发生,或者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时后发生的事情的导火索。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基于模式识别,即根据自身经验对事物表现出的特征进行识别,比如散步时根据前面人走的姿势识别出是谁。自身经历和所获教育都会成为我们的模式,正因为这样,我们用于识别事物的模式受到自身经验的限制。当我们遇到没有经历过的或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的模式识别就没有办法发生作用了,这个时候就容易陷入因果错觉,把不熟悉的结果跟先前发生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相关”并不等于“因果”。判断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可以看实验者是否可以随机将被试按照实验的自变量分组。比如书中举到的例子:《多做家务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生率》,实验时真的不知道哪一组幸运的被试可以分到不需要做家务的那组的。还有《带有性暗示的歌词会让青少年发生性行为》,难道可以给一组青少年放带有性暗示的歌然后去观察他们的性行为吗?标题实在是可笑,也许很有可能是那些发生性行为的青少年更喜欢听这样的音乐呢。
(6)潜能错觉
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坚信这两点: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理藏在大脑深处;人们更愿意相信通过采用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轻易地激发大脑的潜能。最著名的就是人们对莫扎特效应的执迷了,听莫扎特音乐真的可以提高智力吗,这其实存在很大疑问,众多实验者都没能成功验证。
如果希望提高某方面的认知能力,可以去做最有针对性的训练,但这个训练对于其他认知能力几乎是没有帮助的,换句话说,这个世界很难有通才。建议是多做有氧运动,可以提升人的认知能力。
错觉并没有那么可怕,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错觉,谁也不敢保证自己都能理性行事。我们是人而非机器人,我倒觉得有些事情上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觉和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反而让生活变得更有趣更丰富了。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学会去管制自己的错觉,减少犯错,或者学会找到犯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