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林妈妈父母课堂线上公益课程第二十一期 · 有效沟通,轻松做父母》收获
最早反省沟通方式,是前两年听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以后,记住了不要用评判语言沟通,而要用客观描述沟通。不过,这次听林老师讲课,发现林老师举的“你总是……”“你从来都是……”这些句式好熟悉啊,感觉依然经常盘旋在我们家的上空。可见,由觉醒到做到,真的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正如林老师所言,我们日常沟通的背后就是控制。大多数时间,我们为沟通披上了商量的外衣,其实根本没打算听取别人的想法,而是想要说服别人同意自己,如果不同意,就会有情绪,继而发泄情绪,继而以鸡飞狗跳的局面收场。有人说,沟通时,把孩子想成是别人家的孩子,效果可能就会好一些。事实上,这个观点也是不太好操作的。听过这么多课,我觉得林老师讲的最多的“人在、心在、临在”其实最好用,因为当我们做到这些的时候,其实就是做好了用心倾听别人的准备,这样别人就会感受到“被看见、被听见、被重视”,这才是一场良好沟通的开端。
我曾经在《如何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毛病,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一书中看到,作者说有位妈妈工作特别繁忙,但孩子叫她时,她总会先应一声“什么事啊”,孩子看她忙也未必继续说,但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心里是舒畅的。这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家多湖辉先生写的,书里有一些观点,比如:“现在很忙”只是妈妈的借口;在说“很忙”前,先问一声“什么事啊”;说“知道了”,会打消孩子聊天的热情,封住亲子交流的切入口……我当时看完以后很有感触。可是后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觉得自己对他的耐心就少多了,有时我没耐心听他讲完,就会直接打断他,“别说了,妈妈正忙”。听林老师讲课,我又想起了这些,甚至还有一些恐慌——怕是有一天我想和孩子交流,人家也不会把我当成倾诉对象了吧?
非常巧合,前两天看到一个亲子教育短视频,主题是《一位学霸的妈妈从来不打骂孩子,用这几句话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1.发生了什么事情?2.你现在觉得怎么样?3.你有什么想法?4.你觉得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5.你决定怎么做呢?6.你希望我怎么做?7.结果怎样?8.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
这几句话都是以倾听为前提,让孩子充分发声,而且层层深入,答案自现。
昨天,我儿子说这周五同学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上午十点半就开始活动了,所以他当天就不上新东方的课了,反正可以看回放。我听了很生气,他居然把同学聚会凌驾于学习之上。本来想用强硬口吻命令他“不要去参加聚会了”,但转念一想,我看不住他的心啊,他不去参加,也不会好好上课的。又想到林老师说的“觉察”,于是先停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然后和他说,“虽然可以看回放,但效果不同啊。而且玩完了,你得花4个小时看回放,否则第二天就跟不上了。你自己来做决定吧”。
过了半个小时,儿子一边洗脚,一边对我说,“我安排好了,我上午不去参加活动了,先把语文课上完再去聚会,下午的课看回放”。我默许了,也算是两全其美的一个决定吧。今天上午,我怕他独自在家睡过头误了九点半的课,就打电话看他是否起来了,其时他已经在上课了,对我说“我醒来都九点一刻了,吓死我了”,一个“吓”字表达出他其实也挺紧张误课的那种心情。所以,有时候,我们想的只是我们想的,未必是真相。
2020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