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后打开的电影,就名字去想象还以为是很温馨很温暖的电影,结果完全出乎意料,是一部看完以后让人内心久久不能释怀的电影。
一、海边的曼彻斯特
男主角与妻子生活在曼彻斯特,育有三个孩子,一家子生活平静但温暖。因为生活在海边,所以男主角主要以出海打渔为生。某一天,他跟一群狐朋狗友在家喝酒玩乐,直至深夜妻子赶人。
朋友走了以后,男主角燥热难耐出门买啤酒,出门前把壁炉少生了火驱寒。买完啤酒回到家发现火把自己家烧了,消防员在灭火,唯一逃出来的妻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眼睁睁看着妻子被送上救护车、看着消防员抱出三个孩子的尸体。
在警察局说完事情后,无法原谅自己的男主角抢了警察的枪想要自杀,但是没成功。妻子坚决地与男主角离了婚,无法原谅自己的男主角最终离开了曼彻斯特去另一个城市独自生活。
许久后,接到电话说他哥哥病危,男主角回到了曼彻斯特。没来得及见哥哥最后一面,只来得及负责处理哥哥的身后事。哥哥留下遗嘱,希望男主角担任儿子的监护人,并给男主回曼彻斯特居住、照顾侄子做了详尽的安排。
男主角看着一脸懵懂但生机勃勃的少年,内心一片悲凉。少年的朋友、女友、生活圈都在曼彻斯特,所以不愿意离开;男主角的痛苦、回忆都在曼彻斯特,所以不愿意留下。
整个电影的故事发展就像流水般流淌过去,而男主角的伤口也曝露在流水中,任水冲刷,永远都痊愈不了。
二、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
男主角其实是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所谓PTSD了。这个精神疾病这些年这些年经常会有一些影视作品涉及,倒是渐渐入了人们的眼。就譬如比较近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故事》,还有比较久远一点的《龙纹身的女孩》等等。
如果一个人经历了一些极端事件,譬如死亡的威胁、严重的受伤之类的重大创伤性事件,这些极端事件的影响不仅仅是当下,还会持续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理。
对《海边的曼彻斯特》而言,男主角的重大创伤无疑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三个孩子的逝世。
之后,男主角表现出了PTSD患者的症状:回避型症状。PTSD患者会尽力避开一切与引起他们PTSD的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因素:类似的环境、当时也在现场的人等。
因此,男主角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选择了逃离,逃离曼彻斯特,选择了跟曼彻斯特并不想死的波士顿作为落脚点;也因此,即使情况推动着他留在曼彻斯特,即使有个未成年的侄子期待着与他一起生活在曼彻斯特,他还是说服不了自己。
很明显,男主角确实是PTSD患者。
三、以余生赎罪
跟男主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前妻。
事情发生的时候,前妻内心的悲痛比男主角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她比男主角幸运,她的悲伤可以以愤怒、怨恨发泄到男主角身上。
离婚后,随着时间流逝,再遇上了一个温暖的男人,相识相恋到再婚,前妻心中有了越来越多温暖进入,本来100%的悲伤被温暖所稀释,渐渐悲伤在心中的占比慢慢变小。
随着怀孕,新生命的到来,前妻在温暖中重生了。纵然再见到男主角,悲伤的记忆再度袭来,泪水瞬间如水倾泻,可不至于一蹶不振,有很多温暖可以支持者她再站起来。
而男主角,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再站起来的资格。因为悲剧的发生源于自己的失误,除了悲伤,还有懊恼、自我怨恨、来自前妻的愤怒、来自旁人的怜悯……所以负面情绪一股脑地涌向男主角,纵然他的悲伤与前妻同等,可背负的负面情绪比前妻多得多。
而这么多的负面情绪,他没有宣泄的途径,人的自然反应,他只能逃离。时间流逝,他在负面情绪的海洋里沉沦不起,越发憎恨自己,他只能选择以余生赎罪。
所以他拒绝与人有更深层次的接触,拒绝任何温暖的阳光照射到内心悲伤海洋中,拒绝任何可能的救赎。
男主角将心门关得密密实实,无人能瞅见一丝缝隙。如果按照韩剧的套路,必然是遇见一个天真善良热情阳光的女主角解救了他,奈何这是美国电影。于是我们看见男主将继续着自己我惩罚之路,直至死亡终止他的赎罪。
这无疑是应对PTSD最糟糕的一种方式,可男主角并不知道自己是PTSD患者,所以他只是顺心而为,把自己绑上了耻辱柱。
我有罪,我不配有幸福,请让我以余生的孤苦伶仃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