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请教一个问题,二年级的孩子,现在处于一种伪勤奋的状态,她知道自己该努力,所以会坐在这里学习,但学习不用心。比如做口算,感觉要心里哼个小曲才算个数,悠然自得,不管怎么计时,没有紧张感,批评一顿,才会好一点,怎么破?而且越练习反而越退步了~
这场境是不是很常见且有非常熟悉的味道?
这孩子如果是隔壁老王家的,肯定会被我们表扬大气淡定心态好…
但,如果这神兽是自己亲生的,家长们立刻变得“双标”起来,这矛盾纠结的小心态哦,说崩溃就崩溃。
是道理不明白还是情绪上了头?
是方法不够多还是思维已固化?
首先,身为新时代的家长,优先要考虑的是学习乐趣,不能把一件希望神兽们做好的事情,变成单调重复的每日"工作"任务,这有违人性本能,也扼制童真天性。
换位思考下,如果是我们家长自己需要掌握一门新技能时,是“逼迫”还是“宠溺”自己爱上?是怎样做的,才能越做越有趣、越学越想学?
所以,需要家长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除达成小目标奖励神兽们喜欢的物质外,需要形式尽量丰富多彩,如:用扑克牌加点数比大小,用两个骰子加点数走跳棋,请神兽们充当超市购物的小会计员……将口算这件事融入生活且无处不在,不经意中轻轻松松练习,功夫永远都在诗外。
其次是主动性。一定要调动神兽们的主观能动性,将主动权、行动权交还给TA们。
如:孩子,你看,老师需要完成的目标是,咱们原来是怎样(原来已达标的标准),现在是如何(越练越退步的现状),客观如实描述,不带任何评判。
你说咱们怎么才能完成老师的任务呢?(家长扮“万般发愁无奈苦恼”状,身为神兽之父母,演技必须要好)
邀请孩子一起面对这件事,邀请合作来共同想办法解决,引导神兽们自己想办法来对付TA们的“神通广大”。
就算孩子想出的办法不切合实际情况,也先尝试去执行。近代西方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最著名的研究就是“动物会通过试错来学习和成长”。不要怕孩子犯错,犯错更不要急于惩罚指责,孩子本来就是在探索中学习人生到底该怎么度过。
再引导孩子发现问题来修改并调整,这样才会更有参与感,将事情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事成之后也更有成就感。
同时,孩子们对自己想出的办法会更乐意执行,也会更认真负责对待。
但,一个孩子的认真与家长期望的认真,可能会有一个“马里亚纳海沟”的差距,这非常正常。在习惯养成之初,一定要放低期望,要降低要求,肯做就好。
只有轻松、愉悦、越有成就感的学习氛围,才更有可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这件事。
最后,则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
假如孩子不够自信,就要多多使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不断进行心理暗示和强化,如:哇,孩子,你的口算能力比妈妈按计算器还快哦……
假如孩子懈怠懒散,就刻意运用光环效应(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通过渲染表彰某项行为,感染带动情绪脑兴致高昴地进行,如:孩子你某件事做的都那么好,这件事肯定也能做更好……
多用积极、肯定、欣赏的语言表扬孩子坚持、努力、不放弃(家长们希望的)等品质,追求过程而不是结果。
总之,批评、羞辱、惩罚等负向强化,不一定能让神兽们做好一件事;但开心、有趣、好玩、参与度、主动性等则有很大可能。
要不要试试看?与神兽斗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