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父亲打电话,他喝多了,我有些生气,本想叮嘱他不要开车早点回家就挂掉电话,没成想聊了半个多小时。
记忆中,跟父亲只有过两次长谈。第一次是在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在上高中,有一天他喝多了,拉着我说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巴拉巴拉说了好久。可能是出于叛逆心理,当时的我并没有听进去。除此之外当时心里更多的是惶恐,以及不知所措。
那时候周遭很多的家庭教育是靠打,我家也是这样,闯祸了要挨打,考试成绩不好要挨打,鞋底打,皮带打,扫帚打,不过都是教育性质的打骂,倒没留下心理阴影。到了初中,父亲就不再打我了,有好几次脑袋瓜里突然蹦出个问题:“爸爸多久没打我了?”嘿,真是皮痒。
在我心目中父亲是很严厉的,我们之间的沟通很少很少。当他第一次通过沟通的方式来教育我的时候,我是不适应的,是不知所措的,所以全程都是他在说,我小心翼翼地听。
在外地上学、工作的这些年,每次都是给母亲打电话,再向她询问父亲的近况,是否在我的心里根本没有一丝一毫要跟父亲沟通的意愿?其实不是,我一直都有很多话想和父亲说,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在脑海里模拟跟父亲交谈的场景,但现实中还是不知如何开口。记得第一次祝他父亲节快乐,想了很久还是通过短信,有点别扭,也有些舒畅。
前几天的那通电话,是第二次沟通,能感觉到他是喝醉了,自顾自地说了许多,涉及家庭、亲情、社会交往以及他从未跟我提过的压力。这次我并没有只是倾听,也说了一些心里话,我从未觉得他是一位糟糕的父亲,相反,父亲的一些品质和原则一直是我的榜样,一直是我感到骄傲的地方。而且,通过这次交谈,让我原本对他的一些不满霎时烟消云散,让我更了解他,更理解他。
这就是沟通的作用。
沟通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经常出现在语文课里的一句话。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着陌生人侃侃而谈,谈人生、谈理想、谈过去、谈人性……回到家却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吝啬到仅有不痛不痒的只言片语,对越亲近的人越是缺失了沟通的意愿,总觉得你应该懂我,于是乎,争吵、猜忌,甚至感情变得淡漠。
为什么我们能抱着手机和一个并不算熟的朋友、网友甚至陌生人一聊几个钟头,却不肯回到家坐下来和自己最亲密的人打开心扉,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聊聊自己的烦恼与开心?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低声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对于孩子犯错不要大声指责,那样只能让孩子畏惧,而不知道错在哪里,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孩子继续犯错,家长继续指责,甚至让孩子产生逆反亦或是心理阴影。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良好的沟通亦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在养育的过程中,言传与身教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