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能说我看到的教育,和我正在亲身体验到的教育环境。在我的世界之外,教育是何模样,我不得而知。我承认,由此书写带来的风险就是,语言及思想上会有偏颇。那么我就限定一下我看到的教育环境范围。
这是一个近乎四线的小城市,当然在行政级别上当仁不让的属于地市级,实体经济困难,前些年靠房地产拉动了GDP,如今正在尝试其它出路,还在尝试中......,不过房价实实在在的冲到1万每平米。由于工业生产根底不厚,之前包括现在也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域,所以这座小城中的市民大多是和职业也就不难推测了。
知识分子分布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拿着国家工资,完成各项任务,尽好本职,过平凡人的日子。其它的群众则是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工厂做工及企业上班的人比例较少。小城市的人们,收入不高,生活成本却不低。事实上,物价还略比近在身边的省会高一些。
在这座小城市中,到现在为止,只有一所私立的高中,也在艰难的生存。除此之外,还有一所省重点高中,若干个普通高中。
为了提高城市高考的一本上线人数,小城的管理者想了很多方法。我在这座小城14年间,看着主管教育的领导一个接着一个的换人,理念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更替,只是高考成绩仍旧稳妥妥的在全省排位赛中低水平徘徊。
我有一种担心,就是越往后,各行业的领导越难当。因为前前任、前任在位的时候说了很多先进理念,各种手段也都使用过了,各种高大上的名词术语也都宣传过了,群众们基本上免疫了。
现在小城有了新举措,据说要把高考一本上线人数指标化,要责任到学校在到班级在到人身上。不知道这种新方法如何?据说是依据了目标考核之类的又一种新管理方法新理念之类。
我充满了危机感,倒不是因为自己身为教师要被如此的考核。
不是我自信,而是作为拿着国家俸禄的在编教师,努力工作扎实教学,就不会心慌。说大了一点,对得起国家给自己的这份信任,说小点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自然无所理会。管它指标不指标,教好书育好人,对得起家长,值得学生尊敬,能够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点滴智慧,人生足矣。
我担忧的是,如此把孩子们当成是等待加工的原材料,按照品相质地,依照某种既定的标准模型,分出个三六九等。是不是太残忍了。
我担忧的是自己的女儿,要不要哪天被秘密定为一本种子选手,然后被六个老师死盯着吭哧吭哧死学,其实只是为了我的同行者完成工作目标。想一想就冰冷。
之前排斥私立学校,以为没有政府资金保证,肯定是把孩子们当成是摇钱树,仅当是收人拿钱。又或者说是,拿家长的钱,替家长消灾。
呜呼,如果公立学校真的如此按照什么指标盯着那些能够上一本的孩子死用功。那么公立教育的初心哪里去了?
国家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最迫切的是需要各行业的创新者,而不是一批又一批所谓的985、211毕业的“学生”。
在自由宽松的培育模式下,人性中本自具足的天赋才得以舒展,老师在惬意自由的创造中,才会与孩子们创造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当老师成了车床前的技师,孩子们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