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江边跑步,有时看到一叶扁舟翩然行于江上,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想起一句诗: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作者柳宗元,诗名《江雪》,但是人到中年,看到的不是季节,是境界。
人生是一个从热闹开始走向孤单、从孤单开始建立自我,从自我走向孤独的过程。世界上这么多人,没有一个人走的路和你是相同的。即使有人与你同行,也只是在同行一段时间后分开,剩下你独行。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唯一的独特的轨迹。
所以,我总在想,”孤舟蓑笠翁“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独钓寒江雪"不是季节,只是境界。
读《前赤壁赋》,又学新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同样适合这个画面。不过,前诗似更倾向于坐,是静钓;此赋的画面则更倾向于“立”,更飘逸洒脱。
若是不了解苏轼此时境遇,会认为他写得很飘逸,“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实际上这是苏轼因诗文得罪朝廷被贬官黄州时所写,是他一生最困难的时期,所以他的心情是沉重的。若说飘逸,也只能是沉重的飘逸,或者说“有厚度”的飘逸。正如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向死而生“的观念,会在他的活法上体现出来,这样的人,生命是有厚度有质感的;苏轼的飘逸洒脱,正是在他的沉重和失意时体现出来。
文章开篇丝毫觉察不到他发生了什么,只是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只是说诵诗,只是说唱歌,只是说饮酒,一派祥和。只是客有吹箫者,吹出来哀怨的曲子,他才问客,为什么?
客的回答一大段,总结起来无非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逝者如斯,人生渺小而短暂。
苏子开始劝了,咦?本来他才是伤心失意的人,怎么变成他劝别人了呢?其实世人各有各的失意,当官有当官的失意,不当官有不当官的失意,谁的失意一定就大得过别人呢?所以,苏子这个大文学家,是劝别人,更是劝自己。
苏轼很厉害,
一,他懂得相对论,懂得能量守恒:
变与不变属于相对论:从变的层面说,天地无一时不在变化;从不变的层面说,物与我皆无尽,即使死了,尘归尘,土归土,我还是世间之一物啊,我与天地同在;
从能量守恒方面来说,物只是形态转化,是不会消失的。不得不说,内心的强大来自对宇宙的认知。
二、看淡物质,有骨气,重精神: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何等的傲气傲骨。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是何等的淡然超脱。
人在失意贫困的时候,感觉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把这句话拿来安慰自己,是会感觉自己很富足的,所以他会辩证地看待”有“和”无'的关系。这是老苏给我们的精神力量。
弱水三千,这两段文字是这篇赋的精华,且取来,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