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一段短文里,曾经读到过关于余华的活着的描写,语段很有深意,这也勾起了我对这本的好奇,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余华的这本活着,主线以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的叙述展开,福贵是地主家里的儿子,从小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同时福贵也和大多数公子哥一样,每天浪荡的过日子,吃喝嫖赌,最终福贵本富足的家产被输的丝毫不剩,福贵的父亲最终也病死,最终福贵一家搬到了乡下,过着较为平淡的生活,可生活对于福贵的考验并没有停止,儿子因抽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女婿做工程出意外,妻子病死,外孙子因贪吃黄豆撑死,最终本该和和睦睦的家庭,只剩下了福贵和一头老黄牛。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全书只以福贵一人份口吻叙述完了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同时这本书也描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面貌,大跃进,人民公式化运动,以及后期的文化大革命都在这篇小说中有所体现,同时这些事件也在影响着福贵一家人的生活,从侧面也表现了当时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当时人民造成的影响。
除此之外,在读这本书的后期,福贵的亲人相继离开,会让你读的十分揪心,每生活逐渐走上正轨时,总会有事件打破这来之不易的平静,或许这就是成语乐极生悲的一大体现吧,也或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它会让你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高中主任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许这就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读活着的后半段,我一面为福贵家庭生活步入正轨而高兴,一面又在担心意外的到来,有人说,这就是余华的小说,他会死死的牵动着你,让你把你的情绪带入其中,这也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吧!
在读完活着之后,我看了许多对于这本书的评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来自2003年11月28日的美国《西雅图时报》;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的,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残人的生活。这个评论是我读过关于活着的所有评论中印象最深刻的,福贵的每一次遭遇,都让你感到心疼,每一个亲人的离开,都让你感到遗憾,命运总是会让你陷入万般的挣扎中。但,或许人生的价值与成就感的来源就是一次次与命运抗争,然后取得胜利。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坦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暗降临。”
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义的最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