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到《老王》的心路里程
题记———微弱的光亦能在黑暗中为孤独的人带来一丝希望,做不了太阳,也做不了月亮,甚至做不了星星,那么,哪怕是做一只只有短暂生命的萤火虫,也该尽力去燃烧自己……
———叽叽叽……喳喳……
———“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害怕,微笑着面对它。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
夹杂着两只虎皮鹦鹉的叫声,这个今年在网上特别火的励志段子,每天都要上演几遍。唉,没办法,谁让家里有个逗逼儿子呢?就当是给居家抗疫的日子增添一丝轻松吧,想起昨晚刘老师给我说的事,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20年前……
2000年师范学校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自己的母校任教,正赶上了教学手段大改进时期,“幻灯机”这种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设备走入了农村学校的课堂。于是我这个全校“唯一”的“专业”的美术老师的日常,除了上好课之外,就是给同事们帮忙画幻灯片,数学、物理、英语……都画遍了,能提高自己,我也是乐在其中。一天,同事段姐来找我,拿着初二语文课本说:“我准备讲《斑羚飞渡》这课,找不到合适的图片素材,你帮我画其中一个场景吧,你看,就是……”。耐心听段姐说完,我满口答应,说没问题。静下来准备画时,我发难了,上学时不是画石膏就是画静物,画人也都是头像和简单的速写,还真没好好画过动物,更别说运动中的动物了,没办法,临时补课吧,翻阅了手边的很多资料,画了好几遍草稿,最终算是圆满完成了这个还有点艰巨的任务,看着段姐满意的笑容,我心里也轻松了不少。如今回想起来,那算是第一次给课文配插图,当时想的只是怎样把两只斑羚一前一后起跳,一只斑羚把另一只斑羚在空中当做第二次起跳的踏板,顺利跳跃到悬崖的另一边的壮烈场景画出来,如今想起来却更多的是感动于在种族存亡之际,斑羚的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十几年过去了,再一次做同样的事情,我的心境却已是大不相同了。儿子今年初一了,刚好家里有初一的课本,平日里耐不下性子读文章的我硬是把课文看了好多遍,又读了几遍,最终锁定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杨绛夫妇傍晚散步时,看到“老王”蹬着三轮车回家的情景,让读者了解到老王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职业。另一个是“老王”病死的前一天去杨绛家里送鸡蛋和香油的情景,都具有代表性,充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饱受生活“磨难”但又依然保持善良本色的老人形象。有了想法就只缺素材了,可特殊时期不能出门,那就只能借助网络了,搜集了很多老人形象后,经过反复对比,最终确定以经常在电视剧中扮演善良的农村老人的表演艺术家“田成仁”老师为创作原型,来表现“老王”这个形象。由于文中提到老王后来将自己拉人的人力三轮车改造成拉货的“平板三轮车”,所以文中出现的三轮车是两种,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我又在网上找了北京当时人力三轮车的样子,最终,初步确定了这个场景的插图草稿,第二个场景,也是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场景。“直僵僵、镶嵌在门框里、面色死灰、棺材里倒出来、想象里的僵尸、散成一堆白骨……”,这些词语,读来让我忍不住哀痛,流出眼泪,我读尚且如此,可想作者写时该是怎样的感受啊?我在脑子里反复琢磨着老王当时的样子,又找来一个袋子和一个瓶子,对照着镜子反复练习,想更加准确地感受老王当时的一种姿态,正在这时,自疫情发生后就一直跟同事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丈夫下班回来了,我赶忙拉过他来,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并演示了一遍我揣摩的老王的站姿,让他拿着“道具”照我的样子做,又纠正了几个动作上的小细节,确定了一个最满意的站姿。两张草稿初步完成后,我又再一次仔细品读作者的每一个文字,生怕自己把作者的意思表达得不够准确,最终确定了稿子,我连忙拍照发给刘老师,在得到肯定后,我问刘老师,要是时间允许,我还想画杨绛先生的画像,刘老师说好,不急,明晚之前都可以的。隔着屏幕,我似乎都能感受到刘老师温和的话语,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一样,心情激动,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就赶紧完成两幅插图的正稿,在又对一些细节进行了细微调整后,终于完成了正稿,又画了一幅杨绛先生的画像。下午儿子写作业,翻阅资料书时,我才知道原来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以前是有插图的。我庆幸我没有在画之前就看到,这让我有了完完全全的自己对文章理解之后的想法。
这样的创作练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创作出好的作品,靠的不是技法,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悟,感悟大师的感悟,反省自己的人生,做一个热爱生活的快乐生活者。
———叽……叽喳……喳……
———“……………………………………………加油吧,奥利给!!!!!”
快乐的少年,这又何尝不是热爱生活的样子呢?
———文中提到,我用“田成仁”老师当做创作“老王”的形象原型。
“田成仁”老师已于2020年1月30日去世,他生前曾塑造过多个经典形象,是一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在此,我谨向老人表达我的敬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