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很难“吾日三省吾身”。但其实,快,有时带来的并非你我眼中的高效、发展。相反,快,有时带来更多的是错误、伤害。今日带孩子拍照留念,记录春光,就在我“1、2、3”的口令之下,一娃“哗啦”撑起花伞,我,气,怒,立马指控。感觉时间的逼迫容不得我有特别好的语气,“收起你的伞,这样不是挡到其他小朋友了吗?”斥责多余观察,口快多余思考。这样的事情在忙到飞的工作中时长发生。晚上翻开照片,却发现这粉色的花伞与春色相得益彰。给大脑输送营养液之一——“慢”促进吸收。
其次,工作上的忙。忙着批作业;忙着催债;忙着学校布置的各种琐碎的,碎得如渣渣的事儿……然后你的脑袋终于想罢工了,或者再也不想思考。看似游刃有余的背后是可怕的懈怠,日复一日的毫无创造力的重复,而这些重复会侵蚀你、腐蚀你、摧毁你。给大脑输送营养液之二——阅读➕思考➕记录➕反思。
摘➕思 何婕《文本解读不出,怎么办》
❌“有多少往事可以重来”凭借经验,扫视书本,直接进堂。
❌“读你千遍不厌倦”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不得其解。
❌“我只在乎你”目光短浅,微观积累,不见语文。
️✅第一层 关注写了什么
初步的阅读感受如初恋小信号,字里行间读者领会作者的意念,产生共鸣或模糊。初恋不管是美好的或苦涩的,都如初读一样,是纯洁的与纯净的。
✅第二层 关注陌生的表达
二读如同恋爱磨合期。注意力会停留在陌生地带,读者会去揣摩,揣摩陌生的用词,陌生的写法,陌生的式样,这一琢磨价值便诞生了,文学品味油然而生。
✅第三层 发现意义和价值
三读如进入婚姻。第三层不能停留表面,沉下去,才能发现意义,解读才有价值。多问几个问题,这一篇在文学之海的独特意义,存在价值,此类文本的共性,这一篇结构出此类文本的模型,创作依循的原理,这一类文本如何教?从篇到类,思维蔓延开去。
✅第四层 拓展对比读
对比同类文本,发现差别与共性。提升对这篇文本的解读视野,发现文本独特之处,发现作家写作风格,发现作家发展脉络……拓展了课堂广度,增加了教学深度。
最后将所有解读,综合、梳理、归纳、总结,对此进行调试。调试出学生能接受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教学状态,从而完成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