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尊称释迦牟尼,他本是尼泊尔的一个王子。从小他就喜欢一个人思考,对人类的生,老,病,死极为同情。所以他就想寻找一个解脱方法。于是他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四处云游,寻找解除生,老,病,死的各种方法。当他行至阿那玛河畔时,他想人之所以烦恼,是心中装的太多,思想包袱太沉重,只有放下,才能解脱。而人的头发就是烦恼的根源,必须剃去这烦恼丝,所以在阿那玛河畔,他剃去了自己的须发。而穿戴身上的饰物,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反而会增加人的负担。所以在阿那河畔,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饰物,让自己轻装前行。他一路南行至当时印度新文化中心地摩竭陀国,这里群集众多新型思想家。他在这里进行了禅修,每天打坐参悟人生,不停的修正自己的思想。佛教上层教义也基本上在这里形成的。在这里,他达到更深的“非想非非想处定”,即泯“想”和“非想”的差别,住于“平等寂静”的知见,感到心似乎与“不动的真理”合一。也参悟到“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舍与得"精神宗旨。但是他发现虽然自己开悟了,而并没有给世人带来什么。世人照样恐惧于死亡,照样有各种各样的贪欲。生,老,病,死,世人照样看不开,活着就不停的追名逐利,即看不破红尘。因为这些,他决定要苦行。释迦牟尼苦行处是尼连禅河畔的优娄频罗聚落。主张折磨不净的肉体而达到精神的解脱。通过六年的深入体验,展开与苦行的正面对质,他把自己弄得形销骨立,最终确认苦行无益并终止苦行。据载其他苦行者都感叹他的坚毅,以为他将死去;而他也表示自己所经历的苦行是空前绝后的,但仍无法达到觉悟与涅槃。苦行不能使自己及世人断除烦恼,超出生死。这时候他终止了苦行。他通过正常饮食恢复了体力,来到距苦行处不远的伽耶城,不久后开悟成为“佛陀”。此时他35岁。之后他的弟子不断增多,佛教的思想也不断的传播开来。
佛教传播到中国,是在中国的汉朝时候,大概在汉明帝传到中原。所以说佛教最初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但佛教精神要义,在中国不断传播。佛教主张因果,轮回,修业,施舍。佛说:今世得不到,很辛苦,不要紧,因为你前世已经得到过。如果要继续享受福报,就得在这个世界上行善积德,只有做够好事,来世就会得到好报,也会把福报带给后世子孙。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佛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果”,不是说它在,它就在。而是它存在是佛教的因果关系。所以无论自己如何清贫,病疼,都要看开,看淡。保持一个善心,就有善报。
现在谈谈佛教关于吃肉的问题。其实佛教并没有硬行规定不能吃肉。在佛教传到中国,大概汉朝到南北朝这之间,这个时间段,中国的和尚对吃肉是没什么禁忌的。一直到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提出禁止和尚吃肉,中国的和尚,也局限在汉族和尚之间,开始禁止吃肉了。为什么这个皇帝干涉和尚吃肉问题呢?也许这个萧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皇帝。他三番五次的要出家做和尚而不做皇帝。中国在南朝的时候,寺庙修建是最多的。因为萧皇帝喜欢啊。他极度的信仰佛教,自称“三宝奴”,一心想干和尚。几次出家,虔心修行。而他是一国之君,国家事务需要打理。所以众大臣只有去庙里请他,花了无数香油钱,他才回朝理政。但是还一心向佛。最后众大臣没办法,只能在皇宫对面修一座庙,便于他修行。萧皇帝每天手不释卷,其中他读过一部经书,有一条戒律是:戒杀生。但人活着是要吃肉的,常言到:三天不食荤,眼里冒金星。所以说吃肉对人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想要控制不杀生,就得禁止人吃肉。所以一律不得吃肉,尤其和尚更不能吃肉,因佛怀有慈悲心肠,怜悯众生,因为只要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应该受到佛的庇佑。皇帝金口一开,世人不敢不从。所以和尚不吃肉,应该是由萧皇帝“不杀生”衍变过来的。但这也只局限于中国汉族和尚。其实这是一个特殊现象。而包括中国的藏,蒙等族佛教徒,对吃肉是没禁忌的。还有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徒也是可以吃肉的。
佛教对“舍利子”推崇备至,佛教徒视其为无上的宝物。其实个人认为,是因为修行的高僧长期素食,而营养跟不上,导致结石形成。完全是个人观点,不足为论。但是我认为做任何修行,身体一定搞好,苦修只能使自己更受罪。不过现在好了,现在的和尚都职业化了。他们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而现在有的和尚也有假的了:有的白天是和尚,晚上就是流氓了。阿弥陀佛,我妄言了,有愧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