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体育生,也是一所名牌大学里一名普通的大学生。
体育这个名词几乎从我出生之后,就一直伴随我至今。它就像一颗哈雷彗星,呲啦呲啦,点亮了我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路。
可以说,我算是出生在一个体育之家。我的爷爷在年轻时爱打排球,进入工厂后兼职做起了厂子里的排球教练,闲暇之余,带着工人们打打排球,锻炼身体。那时候人人打心眼里是羡慕体育人的,业余生活里能得到充实,是极奢求的。不像现在,用一句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来概括所有从事体育的人。
而我的父亲,在那个年代,正八经儿算是一个“搞体育的”。小学时开始练习短跑,在校运会上频频夺冠。后来被足球教练选中,中学时练起了足球。那时候“中国足球”还没沦落为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许多人还是对足球这项运动充满了一腔热血,而我的父亲便是其中之一。后来,中国石油大学招收足球特长生,我的父亲在专项上轻松通过了考试,但在最后的高考中失利而错过了这所大学。所以,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便是我父亲之后对我最大的期望。
其实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这个道路,特别是自身经历过体育的人,更了解其中的不易。长大后我曾问过身边的朋友,父母为什么要让你从事体育,得到的答案都不谋而合:为了能让我有个好身体。
我也一样,小时候身体总是得病,隔三差五就得往医院跑。医院是我第二个家说起来一点都不过分。后来父母就商量让我练体育,说是足球篮球怕受伤,田径又太累,最后便选择了乒乓球。
长大后有不少人跟我说,“你太有毅力了,打乒乓球打了十几年,我唯一坚持下来的两件事就是吃饭和睡觉了”。我说,“并不是我有毅力,而是我妈”。小学那会儿我曾无数次抱怨,无数次产生放弃不打的念头,都被我母亲无数次的“棍子炒肉”打醒。然而事实也的确如此,现在想想能有几个小学生开始就知道我要努力,我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呢?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喝过那么多的鸡汤,没见过那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每天打开手机还看不到铺天盖地的“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你累吗?累就对了,舒服是留给死人的”之类的话。
那时候别人还还没放学,我便要在四点前赶到球馆打球,一直打到六点,中间休息一个小时后,再打到九点。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别人问我,“累吗?”,我说,“换你试试”。说实话,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我会在一件事上坚持这么多年,并仍然乐此不疲。
很多人小时候都被问起过你更爱你的爸爸还是妈妈这个话题。只有我当时会毫不犹豫的喊出爸爸。原因很简单,小时候我的父亲对我要求很低,甚至溺爱,没事就会给我零花钱让我去买神奇宝贝的卡片;四驱车出新款了,带我去买;出了比以前更高级的“悠悠球”,继续买买买。到现在也是如此。然而我的母亲却太严厉了。不仅对我练球天天督促,学习上也是天天揍我,遇到不会的数学题我还没急,我妈先急了,连吼带叫教我怎么做。有人问我童年是什么,我想了想,大概是每天乒乒乓乓的击球声和夜里台灯下母亲的唠叨吧。
坚持是我在那个时期学会的第一件事,不仅仅是我的坚持,也是父母一复一日的坚持。言传身教对于我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之前提到每天我会练球到六点,然后休息一小时,七点继续练球。而中间的那一个小时便是我每天最期待的时间。因为每到这个时候,父母便会开车赶来给我送当天的晚饭。风雨无阻。那个时候父母通常五点到家,一进门就得给我准备晚饭。父亲洗菜打下手,母亲做饭,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做完,然后把做好的饭盛到专门的保温饭盒里,上下一共三层,一起带着开车给我送来。
其实那时候我还不懂得珍惜和感恩的,只把那一顿顿饭当做是一份理所应当与犒劳。那时父母之间的感觉也算牢靠,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争吵与计较,一家人在球台上一起吃着晚饭,其乐融融。
现在想想,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想回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