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品以娴熟的叙述技巧,通过对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和她的情人渥伦斯基之间起伏波折的爱情故事,又以整个俄国社会的历史横断面,形象地展示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
作品塑造了一个追求真挚爱情,在封建思想和道德围攻下绝望挣扎的妇女形象,以此来展示各个社会阶层男女在"悠悠生死别经年"之下的生存状态。安娜是个美丽、聪明、充满活力的女人。当她第一次遇到渥伦斯基时,就全身心地陷入了情网。她背着丈夫与渥伦斯基多次私通,最后导致与丈夫决裂,并因此被上流社会抛弃。她企图与渥伦斯基远走高飞,但由于现实、由于渥伦斯基的怯懦、自私而不能成行。绝望中,她爱子心切,又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与渥伦斯基同样的自私、虚伪和冷酷,她害怕儿子会重蹈覆辙,甚至绝望地想到与其让儿子长大后成为自己所厌恶的人,不如现在就死去。最后在与渥伦斯基争吵后,由于痛苦的挣扎而死于火车轮下。
读完作品后,我有了深刻的思考:安娜这个人物充满了矛盾和悲剧性。她有火热的激情和旺盛的生命力,但却被那个时代加予到她身上的各种清规戒律所束缚,使得她始终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她的心中也充满了各种矛盾:她厌恶她的丈夫卡列宁,但不自觉地继续从他那儿得到虚荣心的满足;她把渥伦斯基视为真正的爱侣,但又在道德观念的驱使下强迫他为其妻室画像,而当渥伦斯基打破一切虚伪为她而死的准备时,她却害怕起来;她真诚地爱着渥伦斯基,但又为他的忠实而感到失望。她的死是社会的压迫造成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身性格的悲剧。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度的欢乐是悲哀的信号,过度的痛苦是欢乐的信号。"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个论断的佐证。安娜把她的全部爱都给了渥伦斯基,当爱与真理、道德发生了冲突时,这种爱就无以依托而演变成了人生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早已在三四十年代的我国引起过广泛的社会关注,后来又在七八十年代之交重新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兴趣。这是俄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接近崩溃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这个时期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化而发生的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这个转变直接触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所遇到的反抗比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更加剧烈。特别是沙皇专制制度及整个封建制度与资产阶级的冲突也表现得相当激烈。从小说所展现的环境氛围便可充分证明这一点:一切都象是被"编成了僵冷的机器",整个国家就象一座庞大的官僚机构:一幢幢官僚住宅里的常客是"在早晨9点钟开始工作的热得发昏的文书",官僚们的妻子只管"大谈裙子花边袖口纽扣"之类的东西,"把时光全用在奔走和忙乱里"。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和时代氛围中才发生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的美是一种悲剧性的美。这种美不是纯粹的美、单方面的美或表面的美,而是充满了生命意识的美、奋斗不息的美和呈现悲剧冲突的美。正是这种美才引起了读者的强烈震撼和共鸣。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小说中的一个小人物﹣﹣彼埃尔.基里洛维奇伯爵。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个性格软弱并有点玩世不恭的人、一个永远在内心深处感到无聊和空虚的人、一个醉生梦死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不得不靠别人的痛苦来使自己快乐的人、一个不相信任何理想和信念但却靠对他人品行最终的一点夸大其词的赞扬来与世苟安的人﹣﹣彼埃尔.基里洛维奇在整部小说中都充当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他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他是所有人的化身。在整部小说中作者用彼埃尔.基里洛维奇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虽然彼埃尔·基里洛维奇没有贯穿小说的始终,但他却在作者的笔下始终没有消失过:从彼埃尔.基里洛维奇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存在;从彼埃尔·基里洛维奇的行为和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影子。彼埃尔.基里洛维奇可以说就是作者自身的影子或作者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