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世间,刷到了一个视频,音乐节现场,一名轮椅男孩在人群中被高高举起,男孩被举起的那一刻,表情从胆怯、惊讶、慢慢变成了惊喜和激动、最后开心大笑。视频配文为:这一次,一群余华再次举起了他们的铁生,男孩的母亲说这是他从未有过的高度,大家的热情深深鼓舞了他,我瞬间感动。
想起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这位伟大的作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个生命的倾诉与思考,是一份关于生死的觉醒与释然,是伟大母爱的付出与遗憾,是生命遭受重创的痛苦与迷茫,挣扎与重生,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出生北京的史铁生,从小热爱跑步,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运动健将,却不曾想在21岁时便遭遇双腿瘫痪,后来更加屡屡遭受命运的重击。
他说“我四肢健全时,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怀念当初自由行走奔跑的日子。几年后长了褥疮,怀念前两年坐在轮椅上的时光;后来得了尿毒症,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日子;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怀念尿毒症的日子。”
人怎么可以倒霉成这样,盼着好,却日日更糟糕。尤其是母亲活着时,他对她的爱视而不见,堕落,抱怨,甚至寻死,让她老人家饱受折磨。后来母亲走了,他想告诉母亲自己自己要好好活着时,母亲却再也听不见了。得到时不珍惜,失去后才懊悔不已,但都已经不可挽回。
你始终要相信——凡事发生必将有利于我。残缺的身体,限制不了你自由的灵魂。史铁生虽然身体残疾了,但他在文学上大放光彩。他的文字都是写给自己的,但深深洗涤了每一个读者。文字炙热有声,这便是文字的力量。
一、关于友情
他说:“家人没把我当残疾人,但从不会在我面前提起跑、跳等字眼!只有余华,没把我当成残疾人,也从没把我当成人,他带我去踢球,让我当守门员。”这种打破禁忌的直白,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说:“二十一岁末,双腿彻底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着友情。”他们扛着他上火车,不嫌弃,不放任,不区别对待,他们推着他打雪仗,还带他去偷西瓜,去踢球,还特意叮嘱对方,让他们脚下留情,别把他一脚踢死。这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
后来,莫言告诉余华,铁生走了,余华下意识反应——他腿好了?好友希望有一天他能站起来,好起来。这份友谊,难能可贵,它温暖了他的岁月,让他感受到友谊的温度与力量。
死亡不能终点,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有人遗忘。余华多次在各种访谈或采访中只要提及文学作家的时候,他都会提示一句:“还有铁生。”他把朋友美好的一切展示给大家,他说:“铁生是个始终赞美世界的人。他是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恶意的一个人,而且怨言都没有,完全是没有。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被人记在心里,他就从未离开。
二、关于母爱
疾病让他陷入极度的痛苦,煎熬,他一时难以接受,性情大变,脾气暴躁,乱摔东西,尝试自杀3次,被人救下。母亲整日担惊受怕,时时守护,哪怕她晚上疼痛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她也从未告诉他自己的病情。她只是淡淡地说:“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当后来他答应时,母亲却病倒了,她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被人抬走,再也没有回来,分别成了永别,留下满腹遗憾。别人告诉他,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放不下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是什么,《请回答1988里》说:“听说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一声妈妈,是枷锁,它让一个人心甘情愿付出所有;一声妈妈,是回报,它让一个人体会到养育孩子的无比快乐。
后来,他常去母亲推他去的那个地坛。这园中不单单有他的车印,有车印的地方也有母亲的脚步。那是一座废弃的古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有心安排,让人在与自己相处的时光里,找寻到生命的意义。让人看见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形形色色,有热爱唱歌的小伙子,有相濡以沫散步的老夫妇,有运动不佳的长跑者,有善良但不幸的女孩...人生百态。在这里,他可以安静坐一下午,忘记残缺,忘记痛苦,只留下自己与时间相处。他不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感受到命运的眷顾,找到内心深处的安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用心体会到了母亲未说完的话,他和妹妹会在一起好好儿活......
对于母亲的离去,他深感愧疚,那时的自己太过年轻,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要加倍的。她的爱小心翼翼,长长远远地看着,焦急地找寻,偷偷地哭,默默地活...后来,上苍觉得母亲太苦了,便召唤她离开了,相遇是缘,失去是因为缘分已尽。唯留下沉甸甸的爱,在前方为他保驾护航,助他安然无恙。后来的日子里,母亲的爱让他更加坚定,更加执着。
三、关于救赎
生而为人,一生总会经历许多事情,正视挫折与不幸是一生的必修课。苦难不值得歌颂,但努力改变苦难,积极寻求希望的生命力永远值得我们追随。
史铁生一生命途多舛,刚开始,他失望无助,自暴自弃,后来幡然醒悟,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从未再说任何一句怨言。
对待苦难,他说:“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多么豁达的心态啊,既然周围的事情已经如此糟糕,没法改变,那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你要知道,当事情已经糟糕透顶时,它就会好起来,因为它不可能再坏。
对待生死,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每个人都会死,生命短暂,不必着急。既然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害怕的呢?既然殊途同归,那还有什么可以放不下的事情呢?在生命的长河面前,除了生死,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与生死相比,其他一切都是浮云,沧海一粟,根本不值一提。好好活着,便是最大的意义。
对待公平,他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平。”是呀,休论公平。当我们抱怨自己没有鞋时,有些人连脚都没有。我们也许会抱怨命运不公,不富有,不漂亮,不健康,但我们是否想过,假如这些不幸,降落到他人身上,难道就是公平吗?也许,正因为这毫无征兆的普遍的“偶然”,才更显得这个世界的公平和公正。
对待差别,他说,“世界,差别是永远存在的。”有人漂亮,有人丑陋;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有人健康,有人残疾;有人高尚,有人龌龊;有人聪慧,有人愚钝;这世间存在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但也有拿起一双筷子都要拼尽全力的人;有被鲜花掌声和灯光包围的人,也有默默鼓掌的人...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别里,没有差距的世界就像一潭死水,像一块没有生机的沙漠。因此,面对差距,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于面对,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你所羡慕的,指不定是别人厌倦的,你所厌恶的,指不定是别人求之不得的。正是因为有了差别,才让我们懂得珍惜。找到属于自己节奏的幸福,只要你认为平衡,值得,就不枉此生。我们都是平凡人,把平凡日子过好就是不平凡。
对待希望,他说,“太阳,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太阳下山了有月光,月光散落了有朝阳,很多事情,是结束亦是开始,命运绝不会辜负一个努力向上的生命,你要相信“否极泰来”,命运的齿轮会有新的转动。你要相信上帝给你关一扇门,就会给你开一扇窗,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张烂牌,它就会让你制造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永远记得,所有不好的一切都是暂时的,都会瞬息而过。你要相信希望,相信明天,相信绝处定能逢生。
对待命运,他说“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路茫茫不可知,唯当发生,蓦然而知命定。站在童年的位置,展望未来,你会说自己前途未卜,前途无量,未来可期。但当你站在终点,看到生命的轨迹,你就只能看到一条命定之路。我们常说向阳而生,我们也要向死而生,老天都只给我们一次生命,是珍惜还是践踏,都在于我们。当我们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我们的生命才刚开始。命运不可逆,可逆的是我们要改变自己,不受困于坎坷,方可改变命运。
四、关于觉醒
我们没法决定命运,但我们能调整面对不同命运的心态并为之做出改变。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士,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像残疾人陈舟一样,失去双腿是既定的事实,与其抱怨,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去改变。他卖唱,努力活着,做演讲,做公益,最后,一家人生活地很幸福。
史铁生接受了自己残疾的事实,31岁那年,他开始正视一切艰难困苦,从此,他用纸笔撞开了写作的大门。他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文字,很安静,很沉寂,很萧瑟,却也很炙热,很坦然,很热情,却也很入心,鼓励了千千万万个深陷泥潭的我们。
如果你觉得人生不易,不妨来读一读史铁生,他会带走你所有的焦虑,困苦,矫情。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会洗涤心灵,你会窥见一个灵魂的苏醒,一个生命的释然。你要相信,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生活能治愈的,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有句话说:好起来的从来不是生活,而是愿意变好的我们。能摆渡你的人,也唯有你自己。不被环境吞噬,超脱世俗,用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生命的价值在于找到活着的意义,这意义就在于找到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你。你要明白,生命的本质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内心的丰富与平静,愿我们都在平凡岁月里发现美好,找到活着的意义,去对抗所有的艰难险阻,找到你所热爱的一切,用一颗温暖平和的心去拥抱生活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