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日
早晨五点多我就起来了,先把昨天录好的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传上去,然后开始蒸包子。这是我第二次蒸包子(昨天是第一次),看它丑丑的模样,脸上还长了些小雀斑,不招人待见的外表,但值得欣慰的是味道还不错。以前儿子非常喜欢吃热包子,可惜我不会做,只好给他买包子吃。原来蒸包子也不难,不会做的原因是我不想做、太懒造成的。这回等儿子回来,我给他蒸大包子吃,让他品尝我的新手艺。
上午召开行政会,校长布置一大堆期末工作,但与我有关的工作并不多。按岁数咱属于即将
退休的老同志,隶属受照顾对象。我发现一种现象,公职人员,50多岁就老了,退位的退位,二线的二线。如果是自己家的买卖或给私企打工,无论男女50多岁那是正当年,要经验有经验,要体力有体力,要家庭无负担,干得可起劲了。
你再看国内外到处旅游的六十多岁的中国大妈们,从花枝招展的穿戴,到朝气蓬勃的精神头都不输年轻人。即使在家替子女看小孩子,做家务也是激情满满、从不懈怠。只有给公家干工作时,不服老的中国大妈们(平时希望别人夸自己年轻,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只有在职场见人就说自己老了,眼花了、这疼那疼了,总之一句话,就是干不动活了,你们得照顾我了。
究其原因,不是没有精力和体力,而是没有了上升空间,没有了更诱人的待遇,干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谁还继续干?十个工作懈怠的老同志,有八个是思想的懈怠,没有了值得继续追求的愿景,剩两个人可能真是身体的原因。
所以客观地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条件的改善、家庭负担的减轻,人寿命的延长,国家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是有道理和依据的。更多的人考虑退与不退,不是考虑身体状况,而是权衡收益得失。如果延迟退休有更大的利益回报,还是有人愿意接受的。
就像我们教师职业,目前看可以双向选择退与不退?有人主动选择不退,所以说延迟退休不是得不到拥护的。只是得不到社会底层人士尤其是自谋职业人士的拥护。他们也不是真干不动了,而是想早早地拿到退休金(少交养老保险),然后继续在原职位打工,挣双份工资那样多好。他们和国家计较的是经济账而不是“健康账”。经济社会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利益为中心,挣钱多寡为衡量标准,不奇怪。
那天同事开玩笑对我说:“你经验丰富,这摊工作再归你管吧?”我于是自嘲地回答:“学校除了一把手的岗位咱没干过,不知能不能胜任以外,其他岗位全都历练过了,无需再考验了。”人要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只能向前冲,不能走回头路的,嚼过的馍再吃有什么意思。所以说不论多大岁数不断挑战自己的新领域新才华、才能挖掘出连自己都不相信的潜能来。
我认为:开发人的潜能有两种方法,一是巨大的经济回报(俗话说,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下的开发;二是痴迷的兴趣和爱好的驱动。用第一种方法,目的明确想要的是结果,在过程中必须伴有坚持的痛苦;而用第二种方法,目的不是结果而是享受过程的快乐,所以不用特意的坚持却坚持的很好。
但如今社会有几人是按兴趣和爱好做选择的依据?,只要没有大的经济回报,家长根本不会同意孩子去这个行业。我们普遍选择的依据是多挣钱,不擅长、不热爱,哪怕是痛苦也都没关系。而挣钱少的工作再感兴趣、再快乐也不会去选。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是以“挣钱多少"作为衡量标准,我们把挣钱多称之为“成功”;把挣钱少定义为“失败'’。至于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以忽略不计的 ,我估计这也是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之一吧。
前几年我特别喜欢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节目,胡剑云老师是我的“偶像”(现在不看了)。记得有一期节目是一对母子来调节。儿子三十多岁了,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年薪30多万。母亲对儿子的工作工资都满意,也是她对外炫耀的资本。
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告诉她,他要辞职,准备去横店像王宝强一样去当群众演员三年,如果混不出来,再返回原来的工作岗位。因为搞艺术当演员是他儿时的梦想,年轻时没有条件无法实现,现在他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几年不挣钱也衣食无忧。所以他希望给自己留出一定时间去放飞梦想,成不成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去尝试,哪怕失败他也会感到满足。
于是他不顾母亲的反对,不辞而别去横店一年多时间没回家,演过几个路人甲路人乙等(当场拿出剧照)。他妈头都不抬,不屑一顾地说:那也叫工作,抓紧结婚成家是最重要的。你现在这样我无法面对亲朋友好友的眼光。
我当时的想法也认为他儿子疯了,但现在的我却认为母亲是自私的,她不考虑儿子的兴趣爱好,只考虑挣钱多少,考虑别人怎么看。这完全是中国父母打着“为儿女好“的金色招牌,实质是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好不意思,又指责别人了,换我虽不会那么激进,但内心也会很挣扎)
有时年轻人趁年轻做点“离经叛道”之事(不犯法为前提),挑战一下自我,即使失败又如何?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就不愿意接受儿子哪怕是一点点的失败经历。要求总是步步为营的成功,中间不能停下前行的脚步,不能看沿途的风景,那样会被别人家的孩子落下,自己没面子,少了与别人攀比的砝码。(我也不免俗,也这样想的)
指导婚姻的专家和公号作者虽良莠不齐,但人数众多;育儿、亲子专家也是一抓一大把的。文章铺天盖地看都看不过来。只有老人赡养问题,即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仍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淅淅零零有几根小草在风中晃动着。大多数观点还是老声常谈,什么”父母就是顺着、让着、哄着"云云,听着就让人感觉都是些啥问题也解决不了的“道德帝”们的专属言论。
人性是极其复杂的,人的心理更是深奥无比,有时潜心研究都弄不明白,何况我们还不研究。只拿中华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说事,认为它是处理亲情关系的不二法宝。这样的问题估计得去外国心理学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了。即使找到答案和方法也很难解决“中国的血缘亲情关系问题”。
(以上图片是姐姐拍摄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