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临近下班,只见小a匆匆忙忙拎着一大包东西离开,过了饭点很久很久才回来。
经过聊天才知道,最近小a家发生了一件事情。在读三年级的小朋友原本每天中午在学校午托,有专门的人负责午餐,午睡,下午继续上课。
前两天,她家的小朋友被学校午托机构“退回”两周,所以这两周,她就不得不奔波于两点一线,照顾好小朋友的午餐,安排好之后再回到办公室。
听她讲是因为家里的小朋友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才会被退回的。原本我以为小男孩嘛,学校和同学磕磕碰碰,敲敲打打,有点小摩擦什么的很正常啊。深入了解才知道,原来啊,她家的小朋友是一个见义勇为的小男子汉了。
某一天中午,有一个小男孩坐到了给大家准备午饭的饭盒。小a家的小朋友,说这是给大家吃饭的东西,怎么可以坐上去呢?仿佛看到一大群小学生围着两个小男孩在那儿理论的场面。小a家的小朋友想让他下来,可是那个小男孩就是不下来,于是小a家的小朋友就上前推了一下,就这么一推,两个人你推我攘地就打起来。对学校是怎么协调的,我们也不是很清楚,最终的结果就是小a家的小朋友被学校退回午托两周。
听小a描述,她家的小朋友根本不服气,觉得自己是见义勇为,没有错,明明是给大家吃饭的东西就是不能坐上去啊。小a也很苦恼,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去引导小朋友的这种行为。同事们也议论纷纷,都觉得小朋友之间磕磕碰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学校的老师何必要这么较真。。。
从小教育的传统文化里教大家见义勇为,勇敢、正直,善良。几乎在每一个人之初,性本善的世界里,看到不公平,以强欺弱的事情,大家都是情不自禁地想冲上去帮忙。在在小朋友的世界里就是这样,老师是这么教的,我就是这么做的,凭什么罚我。
后来随着社会新闻的报道,有很多好心的人去身体力行地帮助一些相对弱势群体,最后变成了纠纷。虽然我也无法考证这些事情最终的原委到底是什么,最终的真相是什么,只是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因为这样的事件变得开始小心翼翼,变得开始见义不敢为,只是在心里默默的观望,望着望着心就硬了,变得会越来越冷漠。
小a家小朋友的事情或许很好处理,因为在学校嘛,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在学校里遵守学校的规定,见义是优秀的,值得鼓励的品质。下一次,收起小拳头,换成智慧一点点的做法,比如去找老师协调,找班委,比如和小伙伴好好说说,会不会更好一些。
我们都知道,理论很简单,在跟小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或许比想象的要困难很多。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做的可能不是滔滔不绝讲一大堆小朋友根本无法理解的道理,而是此时此刻我和你就是统一战线的伙伴,先同情,再说理,客观地不带个人偏见地说明白事实。我们大人啊,最“可怜”的地方就是时时刻刻、有意无意总是带着个人的偏见,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一些事情,一些人。口口声声,信誓旦旦要管控自己的情绪,实则无时无刻不再被情绪牵制。
如果有一天,当你看到了和小a家小朋友一样的事儿,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