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饮法是饮茶方法的一种,
清饮是指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加入沸水冲泡,然后注入茶杯种细品慢饮,
不在茶汤种加入任何调味品,体味的完全是红茶固有的芬芳。
苏东坡曾有诗比喻,“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饮的红茶,正如一位天生丽质的美人,
不需要人工的雕饰,也能散发出自然的韵味。
清饮时,已被好茶在手,慢慢啜饮,默默赏味,
最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欢愉,轻快、激动、舒畅之情油然而生。
中国人多喜欢清饮,清饮才能领略其独特风味,享受到饮茶的乐趣。
随着人们对茶叶的不断认识、开发,以纯茶原汤本味,茶汤中不加调味品,
不兑入食品的品饮方法形成了纯茶清汤品饮文化系,即保持茶自然属性的清饮文化。
清饮文化系源于对药用的认识,是其演变的结果。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首先表明茶的药效观点:“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陆羽认为饮茶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渴,二是消睡醒脑,这是药用思路的见解。
陆羽总结前人饮茶药效方面的认识和唐代佛教坐禅饮茶去睡的宗教实践,
产生“荡昏寐”的观点,推崇他倡导的“三沸煮饮法”,即饼茶炙烤,
辗未定量熬煮后连汤带茶末渣,趁热一道喝下去的饮法,
为上层社会所奉行,至今日本的茶道人保留了这一特色。
唐代卢仝在“七碗茶歌”中文学性地描诉饮茶反映不同药效的生理感觉,
为人传诵,起到宣传作用,也是爱茶人体会品茶的最好表述。
后来出观“斗茶”比较品质的风气,就彻底排斥饮茶调味,
而纯粹单茶清饮,强调欣赏原汤本味。
今天能见到的中国南宋时饮茶模样,便是恪守古风真传的日本抹茶道,
茶粉冲泡,汤、渣同喝的饮法,
这是日本引入中国古代清饮文化遗留下来的一支古典饮茶流派。
明代初期以来,中国茶叶制造和饮茶文化方法大变革。
茶叶由饼茶改为散茶。清饮法由“汤渣同饮”改为散茶冲泡、饮汤留渣法,
只喝茶汤不吃茶渣,便接近现代的清饮法,
发展成为今天国内多数人的一杯茶续水连饮的普遍饮法,
清饮文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一般不与三餐饮食结合,
饮茶不定时,不分次,随渴随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