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虫吧
书虫吧是个书店,又像一家餐厅。
老板是个爱尔兰人,在中国做记者多年,喜欢中国,就开一个书虫吧。
先是成都一家,后来又在苏州和北京各开了一家。
成都的那家在心族宾馆旁边,闹中取静的一条小街上。门口有高大的榕树,长长的气根,像是老者的胡须,黝黑发亮的叶子。低矮的鸭掌木,一朵一朵的叶子,很好看。
门前有绿色的大伞,伞下有小巧的藤桌和藤椅,有人在安静的读书,手边有一杯咖啡。
一个金发姑娘,短裤拖鞋,脚下还有一只大大的背囊,暑期,来中国旅游,或许来前就知道这里。
花白胡子的老者,大大的黑眼镜,嘴唇很厚,正看一本厚厚的书,半天不动一动。好像是印度人,一定走过世上很长的路。桌上的茶早就凉了。
一群黄头发年轻男子,正围着一本书看,指指点点,低声交流着。
也有很多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人,但不一定是中国人,可能是韩国人,日本人。中国人也不少,也都愿意来这里坐坐,读书或者喝咖啡。
进门,很浓的咖啡香味。
屋里很宽敞,大窗户,很明亮,书架之间就是餐桌。调子很暖。
玻璃壶里泡着黄黄的柠檬。
刚刚坐下,侍者就会给倒上一杯茶,笑一笑走开。这里的披萨和牛排都很好,有人不为读书,就为牛排或者披萨来这里。价钱也公道。
这里有不少很不错的书。老板很了解中国。
书分中文和外文两部分,分别放在不同的书架上。
装饰得认真又显得很随意,有一幅幅黑白摄影,多是西方的文化名人。也有毛笔书法和中国画。
临窗的壁上有一幅书法条幅:笑语江南客。笔力很好。
还有一幅中国式的中堂,画的风格和内容很西方,一个白发先生爬到高高的书架上找书。这倒是很符合书虫吧的主题。
桌上的杯子里插着一两支鲜艳的玫瑰。每张桌子都是。会让进来的女子很高兴。
这里没有谁大声说话,或读书,或喝茶喝咖啡,或者吃东西,或者发呆。
读书,本来不是大事,哪里都能读,只是这里更好玩。
这里可以读书,也可以休闲。
休闲是一种有文化的懒。这是去年我听一个很有趣味的昆曲演员说的,我觉得很好玩。
来这里的有周围公司的白领,也有侨居或者留学的外国人,这里离领事馆街不远。也有旅行者,周围高校的老师。看得出,大家的修养都极好。搭讪几句,都很随和,当然,只要双方语言能交流。
我发现一本很好的艺术史,很厚很重很大,里面的摄影很难得,我看了一个上午,眼睛有些酸。
这里的书愿意买你就买,不买只看也一样。
现在,电脑读书更方便,只是纸质的书觉得更有感觉。或许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习惯。昨天和一个朋友还讨论这个话题。
书虫吧让人觉得很舒服。
一回,正碰到老板在,高高大大的一个西方男子,忙里忙外。我说合个影吧。他也很愿意。
他的汉语很好,估计也喜欢我这样的书虫。
白夜酒吧
翟永明是个女人,一个成都美女,一个女诗人,生于1955年,是国际上知名度很高的一个女诗人,有诗集《女人》、《在一切玫
瑰之上》、《称之为一切》、《黑夜中的素歌》等。
她还是成都一家酒吧的老板,那家酒吧叫:白夜。
白夜有两个店,最早的在玉林路,离我教书的地方不远。
晚饭后,小雨如丝,走几步,不知不觉就到白夜门口了,暖暖的灯光,像是一声慵懒的叹息。酒吧里很安静,没有顾客,只有两个侍者坐在柜台里。
四面壁上有画和照片。架上有书。
坐在临窗的沙发里,看着外面朦胧雨丝里的灯光,任思绪随着淡淡的音乐流淌。
这家酒吧是一家很受欢迎的文艺沙龙,苏童,《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原作者;毕飞宇,《推拿》,《青衣》的原作者;贾樟柯,《三峡好人》《天注定》的导演,多是这里的座上客。
第二家店在宽窄巷子,比第一家店大许多,壁上有何多苓的画。
何多苓是罗中立的同学,罗中立比较著名的油画是《父亲》,何多苓著名的是《春风已经苏醒》等。何多苓曾经是翟永明的丈夫,为翟永明画过很多画,画中的女子就是翟永明。
现在,他们是好朋友。
这些照片都是在第二家店拍的。
我更喜欢第一家店。
白夜的第一家店在一个路口,门口有大树,枝叶斜斜覆盖着。
这一带树木森森,道路和店铺都在树荫里。
周边有好几家酒吧,都很好玩,其他的如服装店也很有格调。橱窗里的展品布置得很有诗意。
往东走不多远,有家酒吧叫:小酒馆。老板也是一个美女。
老板叫唐蕾,是个画家,在德国呆过。看照片就知道,年轻时绝对是美女,很“粉”。西南地区,把女子漂亮,叫“粉”。当然,今天也很美。会见她穿得很有品位又很随意地打牌。
小酒馆在音乐界名气很大,很多歌手,尤其是摇滚歌手都是从这里混出名的。这里的成都原创摇滚的圣地,每个周末都有摇滚演出,已经十几年了。
逢有演出时,来看演出的人,交了钱,在手上盖个章,就可以进去了。
小酒馆的门帘很窄,每次进去好像都要侧侧身子。里面的桌子椅子都很原色,但已经被磨得有些发亮,里面的调子或者叫气氛有些颓,但是,一旦演出开始,绝对是你想象不到的热烈和激情。
这是成都的一个文化品牌,一个艺术沙龙,一个文化公司,老板被称作“摇滚教母”,她说,教母不好听,最多我是保姆。
和白夜一样,里面的装饰业很个性。
门脸太小了,一开始我路过那里都没有发现。
哗哗的大雨,落叶满地,哪里去?身边有家水饺店,进去,顾客满满的,点一份水饺,吃着,看着窗外,玻璃上有朦胧水汽。
雨停了,走出来,空气清新得有点发甜。一抬头,哦,小酒馆。
在看成都的文化介绍时,我注意过。也知道在这一带,只是没有想到这么近。
进去,店里有七八张桌子,坐满人,活脱就是梵高等人画的欧洲咖啡馆气氛。
示意侍者,可不可以拍照,侍者笑着一挥手,随便。
我也笑了。各式人物人家见多了。
一一写小酒馆这篇文章时,赵雷的那首《成都》还没有出世,小酒馆还没有今天的如此大名,这两年再去小酒馆往往是人满为患,要等半天才能进去,进去也不愿意久留,因为当初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