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们抛弃了纸质的时代,还是纸质的快乐抛弃了我们?
1
某打折日来临之际,我终于狠下心花了大价钱买了三本种草许久的典藏版书籍。
当我排在快递代收点长长的取件队的时候,碰见了一位许久未见的小伙伴。我们互相寒暄。但她得知我买的是书后,满脸诧异地问我,“现在不都是电子书吗?你怎么还买纸质的呀?”
“我买的是典藏版的。”我解释着,“收藏用。”
“典藏版的书页最后也会发黄,保存不到永远。还不如电子版的不仅携带方便,不懂的地方还可以随时搜索。”
“我还是喜欢纸质的。”
“……”她见与我观念不一,便转向一边玩起手机来。
我抱着沉甸甸的快递盒火速地离开了这个略显尴尬的地方。路上,我不禁思索:在现在这个互联网以及高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纸质的书是真的要被淘汰了吗?电子书真的比纸质书更胜一筹吗?
我依稀还记得年幼时得到的人生中的第一本简笔画书时,那种拆开书封面上塑料膜的喜悦与快感;还记得翻开小学时新发的书,那种淡淡的油墨香味扑鼻而来的开心与心安;还记得手托着第一本新汉语字典所感受到书的厚重感和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所以,是时代抛弃了纸质书?抑或是纸质书所能带给我们的情感被我们忘记了?
2
舍友最近一直在寄明信片给她远方的朋友,她过几天就会从学校周围的邮局里带回来几张来自各地不同风格的明信片。
后来,我大致了解到舍友进入了一个明信片互寄的兴趣群里。在这里的大家会互相通过一张张小小的明信片来往,有为自己的另一半收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生日祝福的有心人;有因为互寄明信片而找到挚友的幸运者;有为了收集全国各地的标志性明信片而互相邮寄的收藏家……
我仍然记得舍友拉着我去邮局时的那种期待,记得舍友拿着明信片时的满心欢喜,记得舍友把收到的明信片放进收藏夹的满足,记得舍友给我展示她收集的满满当当的明信片时的得意……
最近舍友在为自己的伴侣收集来自五湖四海的生日祝福明信片,说实话,我还是很羡慕这种祝福方式的。我还记得每年生日的时候,某社交软件都会提醒好友自动送上虚拟的生日贺卡,我有送过,也有收到过。但仔细想想,我甚至都不知道给好友生日祝福的贺卡是什么时候送出去的,也不记得往年生日的时候都有谁给我送过这种虚拟的祝福贺卡,往往是看到了消息再给对方回复一句谢谢就不了了之,与对方的对话也就戛然而止了。
看到舍友拿着的一摞明信片,有时候我也在思考,现代互联网出品的各种虚拟的道具真的能代替这些真实的事物吗?是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抛弃了我?还是这些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实存在的快乐因为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而被抛弃了?
3
周末回爷爷家小坐,午饭后爷爷照例去了趟邮局却面无表情地无功而返。隔了几周的周末,我又去了爷爷家蹭饭。饭后我和妹妹在卧室里玩闹,不一会儿就听到了爷爷哼歌的声音,妹妹悄悄告诉我,“爷爷收到奶奶的信了。”
尤记我还年幼的时候,爷爷和奶奶放不下我也放不下老家的那一方院子,于是,他们商量之后决定轮换着带我上学。那个时候的他们就已经经常互相寄信了。奶奶小的时候没有念过什么书,只识得几个字,却画得一手好画。爷爷参军的时候学会了写字,却总是手拙学不会奶奶画的胖娃娃。
奶奶每次都会寄给爷爷一张新创作的画,而爷爷收到画后会找张纸把线稿描摹下来,再将原稿夹在一个破旧的蓝色文件夹里,然后会找一张空白纸给奶奶的新作命名。最后,爷爷会把自己的临摹和和那张只写了几个字的命名一起寄过去。
奶奶收到信后都会兴奋的给爷爷发视频询问新名字的读音和意思,又会在作业纸上工工整整地誊抄,然后夹在下一次的新画里面回寄给爷爷。
我很羡慕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方式,现在周围写信的人已经不多了,大家依靠着视频和语音通话可以迅速的联系到想联系的人。明明奶奶可以把自己的画拍成照片发给爷爷,这样爷爷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就会看到奶奶的作品。
我不确定的是,如果爷爷看到照片之后会不会比现在更加的开心。但是,爷爷和奶奶之间寄信、等信、收信、拆信、读信的那种期待和紧张快乐的心情是永远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