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部门的一个同事跟我说,她要换到其他部门去了。
要知道,每年的第一季度是我们部门的忙季,在这个节骨眼上换部门,他的经理(经理A)肯定要疯了。
我问她换部门的原因,她是有两个,一是换到另外部门,可以拿到高一级的职务,二是受不了经理A,呆不下去了。继续聊下去,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不了经理A,说他不近人情,微管理(有个对应的英文单词叫micro-management)。
她这么一说,我就觉得好奇怪。
两个月前,她隶属于另外一个经理(经理B)。当时,她跟我说,她受不了经理B,说她“管理”欲望很强,万事都要过问(其实就是微管理)。相反,和经理A工作更轻松,也更有发展空间(她经常帮助经理A做一些项目)。
后来经理B换到了其他部门,很自然,她就被分配到了经理A的下面。
这才过了两个月,她又受不了经理A了,而且理由如出一辙。
边听她讲,我边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月前后的看法差异如此巨大?
我觉得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1、距离产生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
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相。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这个同事开始只是和经理A做几个项目,就事论事,不涉及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比如休假、升职等,冲突自然就少很多。这就好像合同工和长工的区别,合同工按照合同把活干完就走人,长工就不同了,很多隐性的福利都取决于和领导的关系和领导的性格。
2、饮鸠止渴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当我们对于现状非常不满的时候,急迫希望能快点找到一个机会,逃离现状,而不管下一个环境会不会比现在更糟糕,因为我们相信现状是最糟糕的,再不济的环境也比现在好。殊不知,下一个环境可能更糟糕。
用饮鸠止渴来形容这个原因有点不恰当。饮鸠止渴是知道喝了毒药一定会死;而很多情况,为了解口渴,抓起眼前的任何液体都往嘴巴里倒,因为他们认为口渴是世界上最难熬的痛苦了,没有之一。
我这个同事当初对经理B极度不满意,甚至产生了换工作的念头,只为了快点逃离她。在她的世界里,经理B就是最糟糕的领导了,她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而对于经理A的缺点却视而不见,只看到经理A的优点。
而最近,经理A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
3、催化剂作用
催化剂的作用是加速化学反应,而催化剂本身的化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
一件小事,在心情好的时候、或者对对方没有成见的情况下,人们通常一笑而过。相反,可能就会触发“大地震”。
为什么会引起截然不同的效果呢?这就是催化剂的作用。对他人一旦有了成见,这颗种子一直在内心生长,不爆发只是时候未到。一件原本不大的事情,就能让种子快速开枝散叶,成为撑天大树,把内心撑破。
当然,对于上面的这些思考,我并没有拿出来和我同事讨论,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人家已经打定主意要走,跟我说只是把我当朋友而已,想获得一些支持和安慰,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
既然是朋友,我也没有完全藏着掖着。除了表示理解之外,我给出了中肯的意见。我告诉她,应该把“对自己成长有没有帮助”作为换工作的理由,不能纯粹为了和领导斗气,只要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学到东西,对职业发展有帮助,就值得做下去。相反,如果下一份工作能达到这些目的,领导再好,也应该跳槽。
进一步思考,我还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1、独立思考:不能对方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不一定需要说出来和对方辩驳,心里想明白就行了。
2、做事要有原则,不能凭心情:参考Ray Dailo的新书《原则》。
3、不断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应该思考是不是问题处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比改变他人容易很多。
4、从他人的受挫经历中获取经验,避免自己掉入同样的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