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更新的账号,今天来次年度更新,记录下教育故事的点点滴滴,因为美好的瞬间值得被记录。
教育故事之一:
“倾听孩子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更了解孩子的内心。”
今天路过隔壁教室,发现小H同学站在教室后面的书架前写作业,上次路过的时候也发现小H同学站在后面写作业,跟包班老师确认并不是惩罚,孩子自己比较喜欢写作业的时候站着。今天不禁又走到了孩子旁边,看到小H在写汉字,写得很认真,但是写了两个字就明显歪了。先夸了一下字写得很美观,接着问小H:“你知道为什么你写的两个字歪了吗?”小H表示不知道。我说:“因为这个书架较高,你写字的时候身子是歪的,所以字也是歪的。所以,我建议你回到最适合写字的桌子前,身子正了,字也就正了。”他很欣然就接受了我的建议,回到自己的桌椅前却面露难色。我仿佛看出了他的小心思,问道:“是不是因为自己的桌子上东西比较多,有点乱,所以不想坐在这里写字。”他点了点头。于是我提出用数学分类的思想,给他演示如何把桌子上的东西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整理好,再放在桌子的一脚。他很认真在看,尝试坐下,自主把刚才两个写歪的字擦掉了,又重写了这两个字,写得更认真了,也更美观了,当然也没那么歪了。
教育故事之二:
我们常常在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是升学考试,还是比赛竞技,或许在看似并没那么重要的细节里。
近期完成了“房子”主题的学习,主题任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动手制作自己感兴趣的房子模型,当然这是一项综合且需要父母协助的任务。海螺教室是最先发布该项任务的班级,小M在家人的协助下是海螺教室最先完成作品的同学,还录制了详细的讲解视频,完成效率和质量都可以在班级和年级内分享,让其他还未完成孩子们在进行创作时有的放矢。结合学习手册、游学手册等主题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房子成果展中,班里推选小M代表海螺教室作为小主持人。没想到第一次担任主持的小M,顺利完成了主持任务,在不到2天时间里,台词多,时间紧,表达很熟练,感情很到位,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用爸爸妈妈的话,“回家之后,小眼睛里都闪着光芒”。在家庭后援团里,家长和老师也一起总结了经验,在孩子低段学习过程中,父母可以适当多参与,把主题任务作为亲子任务,先扶,再慢慢放手,任务完成度高了,收获了自信,更有利于接下来的学习。
教育故事之三:
兴趣+自信是进步最高效的催化剂。还是从“房子”主题成果展说起,小C平日里口算完成效率一直不高,从一年级拉锯到二年级,鼓励、编故事、陪伴完成、严肃“批评”……试了各种方法,有一定的进步,一直积累着量变,不过始终没引起质变,也一直没找到更好的方法。“房子展”的当天,小C还差20道口算没有完成,按照约定,全部完成了才能参加“房子展”,结果小C竟然在2分钟内高效完成20多道题目,计算速度让我俩当时都感到惊喜。借势,我们继续分析了一下,按照这个速度,平日里60题6分钟的计算挑战,应该也能完成,小C连连表示“确实如此”!当天晚上,我建议他回家继续用口算app再加强练习,他也真的如约做到了。第二天,我都差点忘记了前一天的分析和推算,没想到口算铃声结束,听到小C自言自语道:“我今天就差1题了呀!”我当时听到还有点怀疑,真的只差一题吗?这有点不可思议吧?批改的时候,小C真的完成了59/60!之后每天的口算,小C计算速度一下子有了质的飞跃。的确,房子展的激励和一次小成功体验建立的自信,作为催化剂促成了后来显著的进步,回想起也正式有前期不断坚持,努力完成练习的铺垫,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教育故事之四:
还是小C的故事,每次作为促进自己反思的案例,却迟迟未整理成文字。
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小C刚成为一名小学生,每天充足的大课间和体育课等活动时间,让小C有了更多出汗、觉得累的机会。9、10月份的季节,孩子们运动完了总是小脸通红、满头大汗。我发现小C活动完了之后总是喜欢趴在班里的沙发上。每次见到这样的情形,作为老师总是忍不住提醒:不要这样做。最初,反复提醒是因为孩子们刚刚成为小学生,对集体生活的规则还缺人认识和了解。渐渐我发现,提醒并不见效,小C可能会立刻起身,也可能会迟迟不肯起身。而且,下一次依旧趴在沙发上。我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惑,为什么反复强调的事情,小C总是要趴在沙发上呢?直到有一天,我把小C叫过来,问道:“你知道为什么老师让你不要趴在沙发上吗?”小C一脸无辜地表示:“不知道。”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成年人觉得理所应当的道理在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世界里根本无法理解,更别说认同。或许小C的世界里是这么认为的:“我活动累了,趴在沙发上休息,很正常啊,老师为什么不让我趴呢?我累了就趴下嘛~”甚至只是碍于老师的身份,之前小C每次做出调整都是由于老师的权威。我后来跟小C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沙发上并不干净,甚至有很多细菌,把脸趴在沙发上很不卫生,自己身上的汉反而会进一步让沙发更不卫生;第二,学校也好,沙发也罢,是大家一起学习的地方,属于公共场合,这样趴在沙发上并不文明;第三,沙发的空间有限,如果有人趴在沙发上,其他同学就坐的空间可能就不够了,沙发后面区域的书架就被挡住了,不方便其他同学拿取阅读。经过这次“深度沟通”之后,我印象中,小C几乎再也没有趴在沙发上。
教育故事之五:
从一年级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最近仿佛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效率不高,拖拖拉拉,左等右等,要很久才能站好队。反思了一下问题所在,当老师发出“大家快点站好队”的指令后,每个人对于“快”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老师看来“快”就是越早越好,在同学看来可能有的认为是1分钟,有的认为是5分钟,有的同学甚至没有时间概念。最近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收获的启发,不要一直催,更不要一直唠叨甚至批评,要建立规则,善用自然后果(或逻辑后果)。于是,班里约定:从老师说下课放学开始计时,在5分钟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记录作业、整理书包、穿外套等等一系列准备,5分钟后,放学队伍即可出发,不再会等没有站到队伍里的同学。如果有同学因为效率低,没有及时跟上放学队伍,结果就是放学的时候会晚出校门,爸爸妈妈也会多等一会儿。试行了几天,有了可视可量化的具体时间要求,基本上所有同学都能规定时间内站好队,放学效率显著提升。好处是减少了老师放学时左叫一个右提醒一个的心累,也减少了家长们在寒风中的等待时间,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逐渐建立起时间意识,今天放学还有同学跟我分享,最后一节体育课前就已经整理好了书包,所以自己能够今天第一个站好队!瞧,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自己找方法,总结经验。
坚持记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