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阅读有些误解,误以为文字全部进了自己的眼睛就算完成了阅读,也以为仅仅如此就能吸收文本的营养,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其实文字进入眼球,只是眼部运动。动动眼睛谁都会,大可不必拿书来练眼,这会伤眼睛。读书时真正能让人受益的,不是让眼睛动起来,是让大脑动起来。文字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想要读书读得多,就要读得快。很多人读书时热衷于所谓的速读,扫读,跳读,觉得能做到一切的人特别厉害。有这种需求的人不是时下才有,千百年前早有人有这种想法。比如说,说到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时,不由得神往。然后觉得,作为智慧的代表的诸葛亮都这样,这种方法应该也是聪明人都会用,都应该用的方法。不少人理想中的读书状态是这样的:一眼看过去,想都不用想,书上的知识就自动变成自己的了。
读书追求读得多,读得快没什么问题,然而不能忽略了“能理解”这个先决条件。不知道为什么快,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有的人读书读得快,表面上是翻书翻得快,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理解得快。我觉得读书读得快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的脑瓜子比较灵活,看东西反应快;二是过往阅读积累得多。积累的量够大了,很多东西在不同的书中就有所重复,因此再读到不同的书相同的内容部分时,阅读速度自然就加快,甚至可以直接略过。之前已经理解过了,现在再次出现,只大略地判断一下是不是真的和之前读的一样,是的话就不用再话同样的时间再读一遍了,或者直接跳过。这才叫做“观其大略”,或者跳读。但是“不求甚解”是说不上的,刻意地强调“不求甚解”更是离谱,这不过是为自己的急躁找借口罢了。
在读书这件事上,还在慢速的时候,不要觉得沮丧,不要胡思乱想,怪自己没有天赋。谁都是从慢速起步的,就跟小时候学习写字一样,都是从少到多,从慢到快。不要现在能自如地写字,就忘了当初横竖撇奈都不知要描多少遍的自己。该花时间积累的事,就不要想着有什么空子可钻,有什么捷径可走。说句被用烂了的话“很多人努力的程度,还远远没到拼天赋的程度”,读书也是这样的。在读书这件事上,一定要耐心一点。
把“读”这个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读书的效果可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比如说很多人意识里其实不自觉地把“读”换成“翻”。最后把书翻完了,觉得非常吃力。除了觉得把时间用在了读书上,脑子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就等于浪费时间来折磨自己。这时关注的重点是读书的速度。
把“读”换成“理解”时,重心放在了质量上,不会让“速度”干扰追求“质量”这一本质。这样,过去的时间一个花在动手上,一个花在动脑上,结果当然不一样。
注意平时自己的用词,它会影响我们的思维,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比如说上面的提到的“书”前面加上不同的词,产生的结果就有极大的不同。有的人词用得对了,书是越读越有意思。有的人用错了,受不了折磨,就放弃了。不是大家的天性不一样,只是在读书这个节点上,大家用的东西稍稍有点不一样而已。
2019.4.5于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