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斗传《简洁明了》最适合做统计,于是在这里算了一下→伯约从延熙五年春“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开始算,往后数每一句有伯约带兵的记录,确实可以说是“九伐中原”了,不知道演义里的说法是否和这个有关。
十年,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胜)
十二年秋,出攻雍州,不克而还。(败)
十三年,复出西平,不克而还。(败)
十六年夏四月,率众围南安,不克而还。(败)
十七年,复率众出陇西。冬,拔狄道、河关、临洮三县民,居于绵竹、繁县(胜)
十八年夏,复率诸军出狄道,与魏雍州刺史王经战于洮西,大破之。(胜)
十九年,进大将军。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邦,还成都。(败)
二十年,复率众出骆谷,至芒水。(坚守不战,后撤军)
景耀五年,出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败)
应该算是胜败皆有了,后期这么一个烂摊子还可以打成这样,伯约在我心里已经很棒。亮亮去后伯约还在成长,可以说是还有公琰和文伟互相帮衬着,然而延熙后文伟被暗杀,伯约就真的成了最孤立无援的那个,从卫将军到大将军,地位越来越高,可是相应的压在小伯约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当亮亮开始义无反顾走出成都,到公琰、文伟力挽狂澜,一点点去愈合丞相之死所造成的重创,再到伯约比师父(是真的非常想默认就是师徒)更疯狂更魔怔的“九伐中原”(实际说是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伐十一次),甚至于后来的北地王谌儿的“杀妻儿后自杀”,有时候真的会很疑惑很疑惑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理想呢?竟足以支撑几代人为之生死相付,在所不惜,而更可悲的是,这样深厚恒久的理想和情感,最后竟然却是一场空……可遗憾惋惜的同时反而却非常羡慕,羡慕那种执着和不悔,卑微怯懦如我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胆魄决心和信念呢?一生能有这样的甘之如饴,大概也是幸运和幸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