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3.1)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通译】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学究】
孟子在这里说一切都是命运。而透过文章的背后,孟子说的是人要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行,也就是人在社会中还是有很多规律可以找到的,只有按规则办事,一定能随顺一生。
【原文】(13.2)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通译】
孟子说:“追求就能得到结果,放弃便会失去结果,这种求索有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却决定于天命,这种求索无益于得到,因为所求的东西是身外之物。”
【学究】
这段文字说明任何有所求,先要求其内,只有内心渴望得到的东西就会去追求,而因为外界被动的就难以获得结果。同时说明,只要自己真的准备好,努力了,即便没有得到那也是应该接受的,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原文】(13.3)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通译】
孟子说:“万物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强迫答应而行追求仁德之行不可以接近的。”
【学究】
所以想做成事,都必须自己准备好一切,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到极致,总是很开心的,不需要被人强迫。这就告诉大家,一个人有了目标,就要做好详细的计划,有备无患,这样才不至于急功近利,所有的结果都能泰然处之。
【原文】(13.4)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通译】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学究】
这里说到做事重要清楚自己的动机和目的性,也要清晰所做事的目标。如果做事从来不考虑目的所在,慢慢的就会失去觉察,这样一辈子随波逐流的结果,就是碌碌无为。所以孟子告诉大家,任何事都要明确目的性。
【原文】(13.5)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通译】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没有羞耻心的羞耻,是真正的无耻。”
【学究】
耻辱是一种行为,耻辱心是一种动机,一个人在一生中难免出现受耻辱的可能,也可能做出耻辱的行为,这些还仅有可愿,但没有了耻辱心,那就彻底沦为耻辱之徒了。
【原文】(13.6)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通译】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至关重要!搞阴谋诡计的人是没有羞耻心的。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怎么赶得上别人呢?”
【学究】
因为没有耻辱心,所有总有那样投机取巧的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不知道自己不如人而不以为然的人是真的没有耻辱心的,这样的人怎么能超越他人呢?不以为耻,而以为荣,真耻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