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课:经历的结构

《散文课》学习笔记之六——《第四讲  经历的结构》

现代散文主要处理两个问题:叙事和抒情。

叙,指的是依次而叙。这个顺序,或指先后顺序,涉及时间性质;或指方位、等级、层次顺序,涉及空间性质。

叙事需要三个要素:人物、动作、场景。

在一篇叙事的文章里,我们要处理好人物、动作、场景的顺序。选择以怎样的方式(顺序)叙述自己的经历,是分野作家与作家、甚至是写作爱好者与艺术家的重要指标。

处理人物、动作、场景的顺序,涉及人的“感觉结构”,涉及我们认识情感的层次,即如何从有限的经历中,排列组合出最有心灵力量的文学表达。

不具备天然复杂情感表达天赋,就只能通过阅读,培养识别、鉴赏好的文学表达是照亮的个人。

写作散文的前提是认识情感的层次,这需要知识,也需要岁月的理解,“工夫在诗外”。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这篇文章看起来很工整,叙事清晰,榫合“人物、动作、场景”,如果模仿其结构,我们也能写出有头有尾的记叙文。

但朱自清的内核恰恰是青少年极难效仿的。要理解它的复杂,不仅要理解他的人生,还要理解他的诗人身份。

诗人余光中说:“要把散文变成一种艺术,散文家们还得向现代诗人们学习。”

郁达夫也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中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背影》中,父亲形象的活灵活现,其实不是他嘱托各种人照顾“我”,或者车站相送,也不是买橘子。

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跨栏、违纪的错误行为。给我们的暗示是:爱其实是可以突破一些规制的,往往就是突破规制的东西,展现了它的伟大、无私、袒护的一面……

还有“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表面上,文章写的是人,实际上写的是新旧冲突,这种冲突,是时代、土地、历史精神孕育的。这才是《背影》历经百年依然能打动我们的真正价值。

本书作者认为,每年父亲节,《背影》都被当作现代散文中歌颂亲情的美文典范,实在是有些讽刺。

诗人北岛的散文《父亲》和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充满负疚,但负疚不代表妥协。这种负疚恰恰是在不妥协中生长出来的,它距真正的懊悔总有距离。

我们写父亲、母亲,写亲情,不能只写爱的单一面向,只写脱离外部社会孤立的亲子(亲情)关系是可疑的。

亲情问题也有着极为复杂的一面,有些亲情问题,甚至成为了历史,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有些亲情问题,被重新整饬成“美文”“书信”的形态,却遮蔽了真正的创伤。我们的经历有限,我们需要阅历来识别它们。

所谓经历结构,无非是爱的经历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从哪里冰冻,又从哪里看到了一点点萤火。

如果我们在外部世界没有真正地成长,没有经历真正的历练,那么,在散文内部,也不会被恩赐好的张力、好的启迪。

拓展阅读参考书目:

1. 朱自清的《背影》《笑的历史》《儿女》

2. 北岛的《父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